心脏性猝死发生突然,常常使人措手不及,所以专等医生来救和或送往医院去救,都会耽误最宝贵的抢救时机。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的真实涵义,就是要立即开展现场急救。
心脏性猝死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有的出现抽搐;呼吸迅速变得不规则,呈叹息状,随之呼吸停止;这时脉搏摸不到,用耳朵贴在左胸前区也听不到心跳;病人两眼瞳孔随后很快散大,用手电光线照射也不见瞳孔缩小。
当出现上述情况后,在场的人要立即不失分秒地抢救。心脏发生心室纤颤时,利用电击除颤当然最为理想,但在现场是不可能有这类抢救器械的。我们可以"赤手空拳"地除颤,手握空心拳头,在病人心前区捶击2次,如无反应,则可再捶击2-3次。对于刚刚发生室颤的心脏,胸前区播击有较好的除颤效果,可以使室颤消除而重新出现心脏跳动。必须注意,要及早采用,在用耳朵听不到心跳瞬息间的一分钟内,实施拳击除颤效果最好。
如果拳击后,仍然听不到心跳,就要改作胸外心脏挤压;呼吸停止者,再进行口对口吹气,以维持血液循环,恢复呼吸。
心脏挤压使心脏复跳。心脏停跳后,要使心脏恢复跳动以维持血液循环,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就是心脏挤压。心脏挤压分胸内和胸外两种。剖开病人的胸腔,医生用手直接按捏那挑子形的心脏进行挤压,称为胸内心脏挤压;不打开胸腔,在病人胸廓外进行挤压,称为胸外心脏挤压,它应用最广,群众就地即能进行,其作用与效果并不比胸内心脏挤压差,所以一般讲到心脏挤压,多系指胸外挤压。
心脏挤压比较普遍采用,还是近20年来的事情。其实19世纪有人在猫、狗的胸廓上挤压心脏部位,居然使刚刚停跳的心脏得以复跳,是当时并未引起人们重视。直到1960年,在病人身上进行,并配合以口对口吹气式的人工呼吸后,复苏效果很好,才被推广。
心脏深居胸廓内,在体外挤压,怎么能使它复跳呢?原来,心脏的前面是胸骨和肋骨,如果对胸骨施加压力,它能够下陷3-4厘米。心脏的后面是胸椎,心脏的外边有心包裹住,使它不易向两侧移动。所以,如果我们用双手在胸骨处施加较大的挤压力量,外力就能通过胸骨的下陷压挤心脏,达到使心脏被动收缩的目的。当挤压力量解除,也就是将双手突然放松,由于肋软骨的弹性,陷下的胸骨又恢复到原来位置,心脏不再受到挤压,同时胸廓容积增大,胸腔内负压增加,静脉血回流到舒张的心脏,心室又充盈了血液。然后,再挤压胸骨,如此反复进行,维持血液循环。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时,病人应该是仰卧在硬板床上或地上,如睡在沙发床、棕床上,因背后是软物,达不到挤压的目的,必须移到硬处,或在其背后垫一木板。救护人员的手,应放其胸骨下l/2处,这个部位相当于两乳头连线正中间。群众在现场操作中对此总结了两句话"中指对凹膛,当胸一手掌"。意思是把手的中指对着病人颈下的凹膛(相当于天突穴位),手正中放在胸脯上,手掌根部正好是胸骨下段。如果病人是孩子或身体瘦弱者,用一只手挤压的力量即可;而对成人,则用双手重叠挤压的力量才能使胸骨下陷3-4厘米。挤压时,凭借救护人体重的力量,有节奏带冲击性地挤压,挤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以每分钟挤压60次为宜。心脏挤压时需做口对口吹气,心跳与呼吸是息息相关的,当心脏性猝死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猝死,心跳停止后,呼吸很快也随之停止。由于呼吸、心跳常常是同时停止,因此在现场抢救中,必须对恢复心跳和呼吸都采取措施。
如果我们只做心脏挤压不做口对口吹气,那么血液循环虽可暂时维持,但流向身体各处的血液中并不含有氧气,组织细胞仍然得不到氧的供应;二氧化碳也无法被排出体外。
口对口吹气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救护人员的嘴对着病人的嘴吹气。在进行人工呼吸前,必须迅速做好准备,清除其口中的呕吐物、分泌物,使呼吸道畅通。病人如有假牙也应取出,以免坠入气管。要松开衣领、裤带、紧裹的内衣、乳罩等,以免妨碍胸廓运动。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