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元宵赏国粹 花好月圆猜灯谜(图)

作者:紫藤兰 发表:2025-02-15 09: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特大

元宵节 灯谜
传统灯谜是中华四大国粹之一。(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原意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当皓月高悬,大地亮起万盏彩灯,神州一派热烈喜庆气,人们相伴或出门赏月、或燃灯放焰、趣味猜灯谜、团聚吃元宵,这就是传统上其乐融融的元宵夜。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元宵节自古以来就以观灯习俗为主。以老北京为例,比黄历新年还要热闹的是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老北京人要娱乐和赏灯5个昼夜。唐代中国的元宵节甚至为期10天,欢闹10昼夜。那几天酒肆茶楼等娱乐场所的生意也都红火得不得了。北京东城区“灯市口”的地名从明代就有了。资料显示,在明代,北京的灯市是从元宵夜起,商家大摆列市,从珠宝玉器到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店铺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所以人们又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唐代诗人苏味道这样描写正月十五夜的灯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而李商隐则以“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描绘出万民倾城观灯之宏大场面。

所有的习俗背后都有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庭里一只神鸟因为迷失方向落到人间,不幸被猎人误射了。天帝龙颜震怒,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惩罚射杀无辜的人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就偷偷驾着祥云来到村落,给一位面目慈祥的老人递了信儿。老人便告诉村民:天帝要怒烧大地,这样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3天,家家张灯结䌽、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越热闹越好,以此保命救子孙。那时的人心地淳朴,听了老人言,立刻照办,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人间一片红光,烟雾弥漫,响声震天,以为惩罚令奏效了,叹了口气也就没再追究了。就这样,人命保住了,正月十五这天还延续成为一个纪念性的节日。

除了民间故事之外,史料这样记载,约1900年前的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禀告皇上: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很崇敬佛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节举办灯会的习俗从此发端。每年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到了唐代,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元宵放灯也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灯市燃灯5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还命人制造20间巨型灯楼,高150尺,拔地而起,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大宋时代,元宵灯会活动更为民间化,明代则延长到由正月初八到十八整整10天。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但允许民间办灯会,日期缩短为5天,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元宵灯的造型可谓千姿百态,从山水灯、人物灯,到飞禽走兽灯、游鱼灯、龙灯、狮子灯等,当然历代最吸引人的往往是那些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的彩灯,常见的有“哪咤闹海”、“八仙过海”、“猪八戒吃西瓜”、“孙悟空大闹天宫”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正史记载,中华习俗文化可以从多方角度来探究它的深奥奇妙之处。说来有趣,“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成语家喻户晓,源于北宋时期。常州太守田登因其名字中的“登”字而忌讳,命令百姓在元宵节将“灯”字改为“火”字。太守出的告示上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百姓们哄堂大笑,万人嘲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夜之间上了热搜。“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这样传下来了,这大概是最早的“双标”范例吧。

壮观的灯市离不开猜灯谜。北宋欧阳脩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伴随人约黄昏后,元宵灯会的灯谜区总是气氛最热闹的地方。南宋辛弃疾则说:“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我们还原出流光溢彩中的浪漫,清朝时期钱琦在〈台湾竹枝词〉里所描写“烟花火树拂墙过,映带春节灯谜多。忽听鼓声喧震地,绿旗营里唱秧歌”的情景,就是当时灯谜活动那种热闹气氛的真实写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谜与京剧、书法、国画并称为“四大国粹”。灯谜的起源更早了,可以追溯到先秦隐语、汉魏六朝离合以及隋唐谜语等诸多阶段。上古时代有一首被称为〈弹歌〉的民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这首民谣中隐喻了制作弹弓猎取野兽的过程,这就是隐语。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和《荀子》大量采用“隐语”的表现方法,并且有了专门记载隐语的书籍,故“廋辞”或“隐语”大概就是中国灯谜的雏形。它最初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表达形式。汉魏六朝时出现了“诗谜”、“会意体”和“实物谜”等。南朝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以〈字谜三首〉为题做诗,“谜语”一词开始正式使用。谜到北宋更盛,《七修类稿》记载:“东坡、山谷、秦少游、王安石,辅以隐字唱和者甚众,刊集四册《文戏集》”。《文戏集》是一部较早的文人大咖的谜集专著。

灯谜还和一种“射覆”的游戏有关。“射”意谓猜测,“覆”是覆盖的谜底;“射覆”即猜出被覆盖的谜底。这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猜测游戏,起源于汉武帝,当时朝中“射覆”竞赛冠军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辞赋家东方朔。宋代是谜语的大发展时期,南宋开始,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射灯谜”发展成元宵节的游艺活动,大为兴盛。宋代以后,灯谜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

为什么说灯谜是四大国粹之一呢?首先因为汉字。灯谜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民族文化,而汉字是汉民族的语言载体,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灯谜文化提供了缤纷多彩的素材。不管是出谜题还是猜谜底,都以对汉文化中“诗文、成语、典故”的熟识程度和反应速度来比高下,迷倒了许多有智之士,因灯谜不是用事物来进行猜射,而是以写在纸上,再黏贴在火红的灯笼的汉字来猜射,所以也叫“文义谜”。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里还对谜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解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正因为灯谜“回互其辞”,谜炫闪烁,猜灯谜好似射老虎,要想射中颇不容易,因此灯谜又被称作“灯虎”或“文虎”,有的地区还称“射虎”。所以我们现代的海内外华人以后再听到戏曲中出现“射虎”的唱词,不要误会为打猎,也许是猜灯谜的意思。又据悉,清代第一任台湾总督刘铭传是灯谜行家。他到台湾以总督的身分亲自开展灯谜活动,把灯谜带到台湾开花结果。所以台湾的灯谜都是从内地传过去的。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