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回春的中华医圣扁鹊。(图片来源:Winnie Wang/看中国)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代人总喊“累”?加班熬夜、刷剧久坐、情绪焦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其实正在一点点掏空我们的身体。在中医眼中,这些现象早在千年前就被概括为一个成语“五劳七伤”。
“五劳”——你的不良习惯,正在悄悄消耗五脏
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指出:“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所谓“五劳”,并非单指辛苦劳作,而是指“五脏劳损”——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的总称。《黄帝内经》更以生活细节提醒我们:“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每一条,几乎都戳中了现代人的通病。
1.刷手机刷到眼睛干涩:耗费肝血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久视不仅伤眼,更耗肝血。肝血不足,不只是头晕眼花,还会失眠、指甲脆、脸色差。
2.“躺平”:不是养生、是耗气
久卧伤气。整日不动,气血运行迟滞,人容易疲倦、没精神,甚至消化不良。
3.久坐族的隐忧:脾越来越虚
中医说“脾主肌肉”。久坐不动,伤脾而生湿,易导致代谢紊乱、浮肿肥胖,久而久之连食欲也减退。
4.久站不止伤腰更严重是伤肾
“肾主骨”,久立伤骨。长时间站立易耗肾气,出现腰膝酸软、脱发耳鸣、骨质疏松等问题。
5.运动过度,伤肝筋
“肝主筋”,若长期过度锻练,反而会损伤筋络,引发抽筋、关节痛,甚至肝气不舒,脾气暴躁、月经紊乱。
“七伤”——情绪与饮食,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黄帝内经》将情绪与欲望视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所谓“七伤”,就是七种典型的内在消耗。从情绪到饮食,每一项都是现代人的“高危地带”。
1.焦虑内卷,心血被透支
“忧愁思虑伤心”,长期压力大,心气亏耗,导致失眠健忘、心悸胸闷,甚至心病缠身。
2.脾气火爆 肝气逆行
“大怒气逆伤肝”,怒则伤肝,肝气郁结会引发头痛、乳腺增生,女性甚至会月经紊乱。
3.暴饮暴食 增加脾的重负
“大饱伤脾”,脾主运化,饮食无度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甚至成为“喝水都长胖”的体质。
4.冷饮空调 伤肺
“形寒饮冷伤肺”,肺最畏寒,冷饮、冷风一齐上,易感冒、咳嗽,甚至引发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
5.恐惧不节,伤志气
恐惧扰心志,久而久之影响肾的藏精功能,出现惊悸、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现象。
6.风雨寒暑反复,伤形耗体
忽冷忽热,气候无常,加之不顾保暖,易使正气受损,造成形体虚弱、免疫力下降。
7.七情过激,身心两伤
中医另有一说,将“喜、怒、哀、惧、爱、恶、欲”列为七伤之源。情绪失控会扰乱五脏六腑,成为“隐形内耗”。
从经典医籍看“虚劳”——慢性透支的危害
古人认为养生要靠节制。(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明代张景岳指出:“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虚劳,亦称虚损,是中医对“长期透支、元气大伤”的总称。清代《医宗金鉴》进一步总结:“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内外俱损也。”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虚劳病名,分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创出诸多至今沿用的经典方剂,如小建中汤、八味肾气丸、酸枣仁汤等。明末医家汪绮石更专著《理虚元鉴》,系统建立虚劳理论,至今仍是中医理论的高峰之一。
古人智慧:养生藏在细节里
苏东坡言:“酒不过一蛊,肉不过一碟。”——饮食节制,是养脾护胃的关键。欧阳修主张“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强调顺应天时、调和情志。
动静结合:久坐一小时,活动五分钟;运动不过量,有氧运动都可以尝试。
情绪调养:冥想、深呼吸、节怒少忧,是护肝调心的根本。
饮食有节:少寒凉,多温补。脾虚吃山药、小米;肝虚补枸杞、猪肝。
顺应时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别再冬天露肚脐露脚踝。
“五劳七伤”告诉我们:身体如信用卡,长期透支,必有账单。它是中医数千年经验的精华总结,是提醒我们及时止损的健康警报。
责任编辑:文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