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喊的「累」 千年前就被中醫說透了(組圖)


中醫
妙手回春的中華醫聖扁鵲。(圖片來源:Winnie Wang/看中國)

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現代人總喊「累」?加班熬夜、刷劇久坐、情緒焦慮……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習慣,其實正在一點點掏空我們的身體。在中醫眼中,這些現象早在千年前就被概括為一個成語「五勞七傷」。

「五勞」——你的不良習慣,正在悄悄消耗五臟

隋代醫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就指出:「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所謂「五勞」,並非單指辛苦勞作,而是指「五臟勞損」——心勞、肝勞、脾勞、肺勞、腎勞的總稱。《黃帝內經》更以生活細節提醒我們:「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每一條,幾乎都戳中了現代人的通病。

1.刷手機刷到眼睛乾澀:耗費肝血

中醫講「肝開竅於目」,久視不僅傷眼,更耗肝血。肝血不足,不只是頭暈眼花,還會失眠、指甲脆、臉色差。

2.「躺平」:不是養生、是耗氣

久臥傷氣。整日不動,氣血運行遲滯,人容易疲倦、沒精神,甚至消化不良。

3.久坐族的隱憂:脾越來越虛

中醫說「脾主肌肉」。久坐不動,傷脾而生濕,易導致代謝紊亂、浮腫肥胖,久而久之連食慾也減退。

4.久站不止傷腰更嚴重是傷腎

「腎主骨」,久立傷骨。長時間站立易耗腎氣,出現腰膝酸軟、脫髮耳鳴、骨質疏鬆等問題。

5.運動過度,傷肝筋

「肝主筋」,若長期過度鍛練,反而會損傷筋絡,引發抽筋、關節痛,甚至肝氣不舒,脾氣暴躁、月經紊亂。

「七傷」——情緒與飲食,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黃帝內經》將情緒與慾望視為致病的重要因素,所謂「七傷」,就是七種典型的內在消耗。從情緒到飲食,每一項都是現代人的「高危地帶」。

1.焦慮內卷,心血被透支

「憂愁思慮傷心」,長期壓力大,心氣虧耗,導致失眠健忘、心悸胸悶,甚至心病纏身。

2.脾氣火爆 肝氣逆行

「大怒氣逆傷肝」,怒則傷肝,肝氣鬱結會引發頭痛、乳腺增生,女性甚至會月經紊亂。

3.暴飲暴食 增加脾的重負

「大飽傷脾」,脾主運化,飲食無度會導致消化系統紊亂,甚至成為「喝水都長胖」的體質。

4.冷飲空調 傷肺

「形寒飲冷傷肺」,肺最畏寒,冷飲、冷風一齊上,易感冒、咳嗽,甚至引發哮喘與慢性支氣管炎。

5.恐懼不節,傷志氣

恐懼擾心志,久而久之影響腎的藏精功能,出現驚悸、失眠、記憶力下降等現象。

6.風雨寒暑反覆,傷形耗體

忽冷忽熱,氣候無常,加之不顧保暖,易使正氣受損,造成形體虛弱、免疫力下降。

7.七情過激,身心兩傷

中醫另有一說,將「喜、怒、哀、懼、愛、惡、欲」列為七傷之源。情緒失控會擾亂五臟六腑,成為「隱形內耗」。

從經典醫籍看「虛勞」——慢性透支的危害


古人認為養生要靠節制。(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明代張景岳指出:「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虛勞,亦稱虛損,是中醫對「長期透支、元氣大傷」的總稱。清代《醫宗金鑒》進一步總結:「虛者,陰陽、氣血、榮衛、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損者,內外俱損也。」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虛勞病名,分陰虛、陽虛、陰陽兩虛,創出諸多至今沿用的經典方劑,如小建中湯、八味腎氣丸、酸棗仁湯等。明末醫家汪綺石更專著《理虛元鑒》,系統建立虛勞理論,至今仍是中醫理論的高峰之一。

古人智慧:養生藏在細節裡

蘇東坡言:「酒不過一蠱,肉不過一碟。」——飲食節制,是養脾護胃的關鍵。歐陽修主張「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強調順應天時、調和情志。

動靜結合:久坐一小時,活動五分鐘;運動不過量,有氧運動都可以嘗試。

情緒調養:冥想、深呼吸、節怒少憂,是護肝調心的根本。

飲食有節:少寒涼,多溫補。脾虛吃山藥、小米;肝虛補枸杞、豬肝。

順應時節: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別再冬天露肚臍露腳踝。

「五勞七傷」告訴我們:身體如信用卡,長期透支,必有賬單。它是中醫數千年經驗的精華總結,是提醒我們及時止損的健康警報。



責任編輯:文麗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