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不納履 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是詩歌「君子行」中的詩句,意思是說,在瓜田裡最好不要脫穿鞋子,恐怕人家會誤會你在偷瓜;而在李樹下面最好是不要整理帽子,怕人家懷疑你在偷摘李子。這是勸人要懂得避嫌,盡量避免做令人誤會的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是成就德行、避免不必要麻煩的良方,是有志修身養德的人應懂得的。北魏尚書袁聿修便是對自己的德行操守要求非常嚴謹,懂得避嫌,最終以清廉愛民的德行操守而名揚後世。

袁聿修,字叔德,陳郡陽夏人,是北魏中書令袁翻的兒子,他官至尚書,為人清心寡慾,與世無爭,以清廉的操守而受人稱讚。

袁聿修歷任太子中舍人、博陵太守、尚書等職,為官很清廉,當時很少有人像他那樣。當時臺府郎官之間免不了相互來往饋贈,但袁聿修擔任尚書十年,卻沒有接受任何禮物。他政績顯著,聲名俱佳,遠近的百姓都稱讚他。

尚書邢邵和他是老朋友,常在尚書省和他開玩笑,把他叫作「清郎」。大寧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巡查各地,負責考察官吏的功過得失。在經過兗州時,邢邵正任兗州刺史,兩人分手後,邢邵派人送他一匹白綢。袁聿修退了回去,並寫信說:「這一次來探望你,和你平時的行為不一樣,古人從瓜田李下經過,都要避嫌,眾人的議論是可怕的,要想不讓人說三道四,就像堵住決堤的河水一樣困難。你的心意我接受了,但不要給我留下自責。」

邢邵高興的領會了他的意思,回信說:「今天送給你東西,都是因為我過於輕率,沒有多加思考,承蒙你來信教導,我心中已經沒有隔閡了。老弟你過去是清郎,現在成了清卿。」

袁聿修曾兼任信州刺史,在他兼職期滿要離開時,追送的百姓擠滿道路,有的人帶著酒肉,痛哭流涕的挽留他,都爭著遠送。當時正值酷暑,為避免百姓過於勞累,袁聿修常常停下來,答謝百姓的厚意,並勸說百姓們回去。回到京城後,信州百姓七百多人請求為他立碑,籌集了幾百匹布,委託中書侍郎記載袁聿修的功德。袁聿修就是如此受人尊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