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長沙清明時尚風(組圖)


3日上午9時,在建湘路天心城市廣場,一場名為「古長沙清明風情展示」活動隆重舉行

在「長沙版」《清明上河圖》的噴繪前,湖南師範大學的學生身著漢服,進行古詩詞誦讀,在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時尚以復古的名義在流行

宋代《蹴鞠紋鏡圖》上的蹴鞠。

西漢馬王堆《導引圖》上的蹴鞠。

長沙版清明上河圖。徐大山等繪

清明是中國農事節日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理所當然,清明節以祭掃祖墓、體現孝道為主。

然而,從古至今的清明節卻又有著「雙重性格」。

都正街辦事處的尹衛東主任說:古時,人們在重視孝道的同時,因為清明節正值春光粲然、百花爛漫、萬物生長之際,清明又是人們「少年不識愁滋味」,縱情郊野,回歸自然,踏青之時。

兩千年前,馬王堆老太太踢「足球」

踢「足球」,曾是古代寒食清明節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在唐代更是盛況空前。

有「詩聖」 之稱的唐代詩人杜甫,在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前後來到長沙,先後寫下三首《清明》詩作,其中就寫到長沙人清明節,不但千人萬出,到河西嶽麓山春遊,更有不少長沙人在清明時節到郊外蹴鞠、蕩鞦韆。

蹴鞠,其實就是古代的足球遊戲,是現代足球運動的前身。

讓人驚奇的是,早在杜甫之前,即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初期,「馬王堆老太太」辛追,可能就已在清明節長沙郊外的草地上踢過「足球」。

湖南省博物館周世榮先生曾撰文說: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標為21號的圖像中,「一個身穿灰色長袍的女子,折腰轉體,一手向下。在她的腳下有一個略有殘缺的紅色球狀物……這個圖像,就是在蹴鞠。」

同時,人們翻尋馬王堆老太太兒子的「藏書」(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居然在帛書看到這樣的「神話」記載:黃帝和蚩尤打仗,黃帝活捉蚩尤後,把他的胃掏出來,做成「足球」,讓人們踢來踢去。

漢代的「足球」,一般認為是「以皮革為之,其內填充動物羽毛」而成,有遊戲、軍事鍛練和醫療體育等多種玩法。

辛追在長沙踢過的「皮革足球」,到了唐代的長沙,漸漸已演變成「灌氣的足球」。

而在「足球」運動對抗賽的玩法中,西漢設有兩個球門,到唐代變成只有一個球門了。

當然,長沙婦女們玩的「足球」,仍是遊戲「足球」的踢法。

湖南省博物館藏有一件精美的足球紋銅鏡,銅鏡中的畫像反映的是宋代婦女踢球的生活,只是今天已難考證,鏡中的婦女是不是就是一群宋代的長沙妹坨。

及至民國初年,長沙各學校開展足球運動,雅禮、明德、長郡、岳雲、一師等校的足球都具相當名氣。甚至周南女中,還成立了女子足球隊。

今天的天心廣場舉行的「古長沙清明風情展示」活動中,足球又開始以「清明節的代表娛樂方式」出現。當然這已經不再是當年「足球運動的雛形」——蹴鞠了。

清明與元宵,曾在歷史的繩纜中拔河

拔河,最初的名字叫牽鉤或施鉤,《墨子·魯問篇》說:長江上游的楚人與下游的越人水戰,楚人順流而下,逆流而退,因撤退不及時常打敗戰,魯班(公輸般)南遊楚國,發明「鉤強」的戰具,撤退的時候,就用「鉤強」將船往上拉,但這種鉤強需要軍人有很大的力氣,楚國為了訓練水軍士兵的這種能力,便仿照縴夫拉縴的方式,準備一條粗大的篾纜,把軍士分為兩隊,讓他們各執一端,互相較力,後來成為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在郊野的一種娛樂活動,流行於湖北湖南地域廣大的楚國境內。

楚國的牽鉤之戲,到了唐代,篾纜改為粗麻繩,並正式被稱為拔河,並相傳拔河之戲在清明舉行,可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唐玄宗李隆基時期,更在皇宮中進行大型拔河比賽,參加者在千餘人以上,「喧呼動地,番客士庶觀者,莫不驚駭」。

唐玄宗更興致勃勃地寫詩道:「壯徒恆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

至遲在唐中宗時期,拔河,已確定為清明節全國各地廣泛開展的娛樂活動。

在湖北湖南楚國最先出現的「施鉤」之戲,在盛唐的歷史中拔河。一頭用力的是元宵節,一頭則是清明節。

最後在拔河中大獲全勝的是清明節。在唐宋詩詞中,即已出現清明長沙拔河的記錄。

唐代詩聖杜甫說:人生就像蕩鞦韆

在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說:「我媽媽常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無法預知下一塊吃出什麼味道!」

「詩聖」杜甫,對人生的感慨,則是人生就像被踢出去的球,就像蕩著的鞦韆。

公元770年清明節,詩聖杜甫來到長沙城邊,他請人用竹椅將他抬進城內,去看太平街旁的賈誼井,去看瀏陽門旁的定王臺(原詩:「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此時的杜甫年近六旬,已是「右臂偏枯半耳聾」,他看到在清明節時長沙城內外娛樂和游嬉的人們,感慨「此身飄泊」,從北方漂泊到南方,從西蜀漂泊到湘東,寂寂系舟於西湖橋下。

在《清明》的詩中,他寫道,戰亂以來的十年,他將雛攜妻的漂泊,似乎就像是「足球」場上被踢出的球;而萬里的漂泊,何曾不像清明節南北共有的鞦韆,蕩起老高,卻不知何時能從空中落下(原詩: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蕩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的習俗。相傳原為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山戎之戲。到漢武帝時,為後庭之戲,千秋是祝壽之詞,南北朝時傳到江南,到唐代時,已成為清明節南北共有的重要習俗之一,杜甫《清明》詩中:「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即作為這一清明習俗的重要依據而被後代民俗家廣泛徵引。

杜甫在長沙寫過的《清明》詩共有三首,今選其一於下: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繡中。風水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晚清「女俠」秋瑾說:「今朝儂上定王臺」

晚清「鑒湖女俠」秋瑾,巾幗遠勝鬚眉,她的詩作:「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如霹靂奔雷,讓人感奮難已。

秋瑾少女時代在長沙生活,17歲寫過《踏青記事》四首,寫盡長沙清明風景。奇怪的是從辛追到杜甫是一千餘年,從杜甫到秋瑾又是一千餘年,秋瑾在長沙清明的踏青線路,和唐代杜甫,幾乎一致,也是從賈誼宅,到定王臺。

17歲的秋瑾和她的閨密在清明長沙踏青時,穿的是鳳頭的鞋子和繡花小襖,她們穿過黃鸝鳥宛轉鳴唱的柳陰,看到一處樓閣半卷珠帘正對綻放的海棠;經過一處小橋,橋水捲著落紅無情流去;曲逕之外是芳草茸茸。

在寒食清明節的那幾天,秋瑾和她的閨密在長沙縱情遊覽。她的閨密對她說:「你昨天去的是賈誼宅,我今天剛剛登過的是定王臺」。而此刻天真爛漫的秋瑾,正在束裝,準備馬上就去定王臺。

當然,長沙古城歷史遺蹟,多焚燬於1938年冬的「文夕大火」。賈誼故居、火宮殿等早已次第恢復。只是定王臺,一直只是活在太史公的書中、杜甫的詩句裡、秋瑾與女友的對白中,活在長沙人民的心中,到目前為止,尚無法恢復。

在今天上午天心廣場舉行的古長沙清明風情展示活動中,不知會否有人誦讀「鑒湖女俠」秋瑾的詩句。

秋瑾如能活到今天,估計也會興致勃勃,發起「少年狂」,步行到天心廣場去,傾聽著當年寫過的帶些「小資」情調的詩句,在一旁低首不語。

秋瑾的四首長沙《踏青記事》詩如下:

女鄰寄到踏青書,來日晴明定不虛。妝物隔宵齊打點,曲逕珊珊芳草茸,相攜同過小橋東。一灣流水無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紅!

柳陰深處囀黃鸝,芳草萋萋綠滿堤。笑指誰家樓閣好?珠帘斜卷海棠枝。

西鄰也為踏青來,攜手花間笑語才:「昨日卿經賈傅宅,今朝儂上定王臺。」



来源:星辰在線—長沙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