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帽子是身分、地位、權力等級的象徵。圖為清太宗文皇帝朝服全身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帽子對現代人來說,僅僅是戴在頭部的一種服飾,其作用無非是遮陽、裝飾、增溫等,但是在古代,帽子可是大有學問的。
古人是很重視禮儀的,那麼冠帽就首當其衝,不論王公貴族,或是平民百姓,對於頭上戴的帽子都非常講究,戴帽子不只寓意成年,同時也代表一個人的地位與階級。
冠不僅是帽子也是禮制
古代男子到了20歲就要舉行冠禮,寓意長大成人,已有戴帽子的資格,能夠肩負重責大任了。
「冠禮」儀式十分講究。據《儀禮‧士冠禮》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裡為其主持「冠禮」,引領他進入家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中,由來賓依次為其戴上三頂帽子,第一頂帽子是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戴上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再戴上紅中帶黑的素冠,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戴上此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了。
階級不同戴不同的帽子
在現代,帽子人人可戴,沒有階級之分,但在階級分明的古代則完全不同。在古代,帽子是身分、地位、權力等級的象徵。從帝王到諸侯,將軍到士兵,文武百官到社會諸流,冠帽都帶有鮮明的等級印記。
在古代,人們把戴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爲「頭衣」。「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巾四種。冠,是貴族到了一定年齡所必須戴的,而平民、小孩、罪犯和異族則不能戴冠;冕,是天子、諸侯,以及大夫祭祀時所戴的帽子,由於冕的出現,將冠分出了身分等級;弁,是地位次於冕的帽子,通常搭配禮服穿戴;巾,是庶民及身分較低微的人戴的,偶爾也有士大夫戴巾以表氣節,巾更像是現今的帽子。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特點
古代帝王、諸侯所服之冠,名目繁多,不同朝代,有代代沿承的延續性,又有著不同朝代的特點。
漢朝時,天子戴的是九寸高的「通天冠」,太子戴的是七寸高的「遠遊冠」,樂師戴的是「方山冠」;晉朝時,出現了大家比較常聽到的「烏紗帽」,這種帽子是用紗布做的,既輕又透氣,是比舒服的一種;宋朝時,為了避免官員之間私密交談、不認真聽皇帝講話,發展出了帽子兩旁有長長翅膀的「長翅帽」。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