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銅胎掐絲琺瑯方形火爐。(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國立故宮博物院)
天氣越來越冷,暖氣、羽絨服、靴子……各種禦寒器具和物品紛紛出籠。那麼,古人沒有現代化的器具和物品,冬天該怎麼取暖?古代建築又有哪些取暖措施呢?
壁爐
壁爐在秦朝時就出現了,主要是以燃燒木炭來禦寒,並將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爐口前有灰坑,爐的左側還有一個存放木炭的炭槽。
火炕
火炕是在地下挖一個小坑,再用石頭在房內砌上煙道,上面鋪上平整的板石即成。火炕中燃燒木材或煤,對火炕炕面進行加熱,燃燒後的煙氣通過煙道由煙囪排出。
火炕的優點是保溫效果好,在東北,誰家來客人了,總是讓到熱炕上,因為暖暖的熱氣總能讓人身心舒泰。
火地
火地是根據火炕原理改造的地下火道,在地面下砌煙道,烘熱地面,增加室內的溫度。
紫禁城的很多宮殿下都設有火道和固定的生火地點,火道布滿整座宮殿的地下。熱量由下至上進行傳播,使室內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恆溫狀態,讓人在嚴寒的冬天裡不至於受凍。
火牆
火牆又叫做夾牆,這種取暖方式很早就出現了,它與北方流行的火炕的原理相似。
火牆就是把房屋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牆下挖有火道,火道盡頭有氣孔,能排出煙氣。火牆可說是北方暖氣的雛形,現今在南方的一些民居裡依然還在使用。
燻爐
燻爐是由盆和籠兩個部分組成的,即裡面是炭盆,外面是罩子的一個容器。燻爐有大有小,大的可達一米,裝上炭火之後,能讓房間充分受熱。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詩中的紅泥小火爐指的便是燻爐。
清 乾隆款 銅胎畫琺瑯黃地開光人物手爐。(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國立故宮博物院)
手爐
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多為銅製。因為可以捧在手上,甚至可放在袖子裡暖手,所以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據傳,手爐的起源和隋煬帝有關。有一次,隋煬帝南巡到江蘇時,因天氣寒冷,當地縣官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煬帝稱之為手爐。這種暖手用的手爐之後便漸漸地流傳到官宦和百姓之家了。
足爐
宋朝有一種特殊的保暖用具,叫足爐。足爐比手爐大一些,是由錫或銅製成的一種扁瓶子,裡面灌熱水,主要用來焐腳,既可以隨身攜帶,也可放入被窩中。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其中的「腳婆」指的就是足爐。
責任編輯:古風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