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謠諺


秦代以前,遠及上古時代的歌謠、諺語。先秦詩歌除《詩經》、《楚辭》及「逸詩」外,還有些歌謠諺語,它們也反映了古代詩歌的發展過程。

遠在文字出現之先,歌謠就已在人民口頭流傳。由於當時無法記載下來,今天只能從古代文獻中去發掘一些後人追記的材料。如《彈歌》,是一首古樸的原始歌謠: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它以兩個字為一拍,構成四個短句,記錄了製造彈弓,彈出土丸,追趕飛禽走獸的狩獵生活片斷。相傳為上古伊耆氏時代的《蠟辭》: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
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禮記•郊特性》)這本是蠟祭祝辭,辭句帶點命令口氣,實際上是求八蠟之神消除自然災害,使人們生活得以安定。歌辭句式整齊,文字技巧已相當熟練,不可能出於傳說中的伊耆氏時代,後代追記時大概已加潤色。《尚書•湯誓》則記載了傳說是夏代末年的歌謠: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表現了人們對暴君的仇恨,具有強烈的反抗情緒。《孟子•梁惠王》也有同樣的記載。說是詛咒夏桀的民謠,應當是比較可信的。

傳說為上古時代的歌謠,散見於文獻中的,還有《擊壤歌》、《卿雲歌》、《夏人歌》、《麥秀歌》等。所載之書,雖然比較晚出,但韻語賴口頭流傳,記載之前當已有較長的流傳時間,記載時可能作些修飾,又難免受當時文體的影響,但不能斷定它們就是偽作。如《擊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於我哉!

(見《帝王世紀》)據記載,這是帝堯時代一個80歲老人所唱的歌。從社會發展史看,原始公社時期,生產力相當低下,不可能有獨立「鑿井」「耕田」這樣的經濟生活,那個時代的人,也不大會有「帝力何有於我」的思想。這些□牾之跡,或出於後人的改筆,但從基本內容看,應該還是產生較早的。再如《卿雲歌》:

卿雲爛兮,糺縵縵兮,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見《尚書大傳》卷一)這首短詩,有內容,有辭採,句式整齊,技巧嫻熟,虞舜時代的口頭創作很難達到這樣高的造詣,顯然經過後人潤色,但它的內容,表達了歌頌日月、崇拜自然的樸素感情,保存了古代思想習俗的影子。

古籍中記載的時代稍後一些的歌謠,如《採薇歌》,據《史記•伯夷列傳》,它產生於以四言詩為主體的《詩經》時代,像這種藝術上比較成熟的自由體歌辭,即使可能產生,也未必能完全保持原貌。《楚狂接輿歌》(《論語•微子》)、《孺子歌》(《孟子•離婁上》),則已透露出向《楚辭》體過渡的端倪。

與《楚辭》更接近的,是戰國時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悅)君兮君不知。

據《說苑》記載,這首歌是從少數民族語言翻譯過來的,乘船的是王子鄂君子皙,越人歌手對鄂君擁楫而歌,歌調婉轉,感情深摯。「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句隱語,「枝」是「知」的葉音,有點像南朝民歌,瀋德潛評此詩說:「與‘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同一婉至。」(《古詩源》)

古代往往謠、諺並稱,其實謠和諺意思相近而又有別。謠指不用樂器伴奏的歌唱;諺指諺語,它用簡單通俗的固定語句,說明一定的道理。

殷商以前的諺語,今已罕見。記載諺語較多的古書莫過於《左傳》,如:「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閔公元年》);「狐裘□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僖公五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昭公三年》)。這些諺語產生的上限,已經很難考定,而它所反映的內容和表現的形式,都已相當成熟。前兩例亦謠亦諺,後兩例已近格言,都不可能是上古初民的創作。

《論語》、《孟子》、《荀子》、《國語》、《戰國策》、《禮記》等書中記載的古諺語還有很多,產生和寫定的時間更晚,大體上都是句式整齊的格言式的語句,是人們勞動和生活經驗的總結。
 



来源:中國文學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