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信」字是人不是物(圖)

發表:2013-06-28 12: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6月28日訊】在我國古代,「」字是人不是物。「信」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而是指送信的人。這裡的送信人既包括遞交函件和傳遞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記》:「說楚王發信臣。」《世說新語·雅量》:「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古樂府詩句:「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資治通鑒》:「宜急追信改書。」《越絕書》:「越絕糧,使素忠為信,告祟於吳。」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

「家書抵萬金」,「答友人書」,還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語「鴻雁傳書」中的「書」,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書」是信的意思,那麼古代的書一般是用什麼代替的呢?

我們知道,古代的「書」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書叫「簡」,刻在木片上的書叫「牘」,這裡的「簡」「牘」以及把它們裝訂成冊的「冊」就是古代的書。

古人寫信,一開始也寫在木板上,寫信的木板長約一尺,故稱「尺牘」,「尺牘」就是古代的書信。為了與「簡牘」區別開來,人們把作為書信的「尺牘」叫做「檢」,在「檢」上簽字稱為「署」,現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來。有的「檢」上還有一塊凹陷的裝飾叫做「函」,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來源。

至於「信」字演變成物,成為一封信的信,是近現代的事,歷史年限不是太長。



来源:瀋陽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