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暴雨中的秩序和力量(圖)



一場六十年不遇的大暴雨在週六襲擊了北京。週一晚上,房山區琉璃河的積水仍未退去

和北京相比,紐約是一個更容易受到暴雨襲擊的城市。有上百年歷史的老舊地鐵和下水道系統,也會讓紐約在暴雨來襲時可能不堪一擊。

紐約人最近一次的暴雨記憶發生在2007年8月8日。當天早晨5點到8點之間,紐約毫無徵兆地出現狂風暴雨。風速每小時達到135英里, 中央公園一小時內降雨2.8英吋(相當於71毫米),肯尼迪國際機場則是3.5英吋(88毫米),一河之隔的新澤西紐瓦克機場更是破了1959年時創下的記錄。

這場暴雨發生的時候,我正在紐約工作,對當時混亂的局面至今記憶猶新。大雨造成大紐約地區淹水,1.4萬戶家庭停電,機場航班取消或延誤,鐵路中斷,地鐵系統完全癱瘓。由於正值上班高峰,數十萬通勤客只能搭乘公共汽車。全城一片混亂,宛如好萊塢電影中出現過的紐約大毀滅的場景。

但是在一片混亂之中,卻有一種秩序和力量悄悄地浮現。

主管地鐵的紐約大都會運輸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簡稱MTA),在早上9點多就第一時間通過其網站發布了各條地鐵線路的運營情況,並在全天進行即時更新。在停運的地鐵線路,MTA臨時安排了大量的接駁巴士免費接送乘客。每一個地鐵車站裡都貼滿了帶有MTA標誌的官方告示,詳盡指示乘客如何進行換乘——在少數族裔聚居的街區,這些告示除了英語之外還有其他語言,比如在華人和韓國人聚居的皇后區法拉盛,就有中文和韓文。車站裡還安排了大量工作人員提供幫助,指引乘客前往附近的巴士站。

與此同時,MTA不厭其煩地向外界解釋以安撫民心,表示分布在地鐵線路旁280個機房裡的抽水泵正在時刻不停地抽水。各家地方電視臺和網站,也都一刻不停地對災情進行滾動報導。

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在當天下午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災情和傷亡情況,並呼籲市民盡量不要外出。MTA的負責官員艾略特·山德(Elliot G. Sander)向公眾致歉,表示地鐵排水系統的設計排水能力只有每小時1.5英吋(38毫米),因此無法應對此次一小時3英吋的降雨。紐約州州長艾略特· 斯皮策(Eliot Spitzer)也要求交通部門對地鐵抽排水系統進行全面檢視,在30天內做出檢討並提交整改方案。

暴雨之後的幾天裡,各選區的民選官員為了爭取民心,紛紛為民眾出頭,組織家裡地下室進水的民眾集會抗議,要求政府檢討過失。與他們一起行動的,還有民間公益組織。

對於普通的紐約人和美國人來說,我觀察到的秩序、力量,也許早就司空見慣甚至成了陳詞濫調。他們關注的焦點,通常集中在批評政府官員在抗災中的表現、工作效率乃至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後。《紐約時報》2007年8月8日的這篇文章稱,紐約的下水道系統全長6000英里(9656公里),並未實行雨污分離,同時把雨水、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排放到14個污水處理廠,一旦發生大量降雨,廢水中的油污和重金屬就可能回流到水系和街道上,對市民健康造成影響。《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著名記者詹姆斯·法羅(James  Fallow),也曾經多次抨擊美國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甚至落後於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美國政府在自然災害的處理上更是經常受人詬病,比如2005年發生在新奧爾良的卡特里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

但是,對於當時初來乍到、此前一直生活在另一種政治文化和政治語境裡的我來說,紐約顯現出來的那種秩序和力量,無疑讓我耳目一新,堪稱文化震盪。信息的透明公開、職能部門的及時應對、政府的坦然擔責、反對派與民間的監督……所有這些匯聚在一起,形成一種秩序,成為一片風雨飄搖的混亂之中,安定人心的一種力量。

在這種秩序和力量的支撐之下,人們或許會有抱怨,但不會形成積怨和對抗;或許會有混亂,但不會形成慌亂和動盪。

幾年以後,已經習慣了災難之中這種隱形的秩序和力量的我回到北京,見到了暴雨傾城之下政府缺位時人們的無助和無奈,已經有點無法適應這樣的中國式場景。這也算是一種反向的文化震盪吧。



来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