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窟藝術

作者:心緣 發表:2009-01-27 11:2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石窟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大多依山崖而建。石窟藝術由建築、彩塑、壁畫三大類組成。建築是載體,它包括木結構窟檐和建築繪畫;壁畫是石窟的裝飾,面積巨大,內容比較簡單;彩塑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是石窟藝術的主體,由於內容豐富,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它,因此石窟以彩塑著稱於世。

石窟藝術最早源於古印度,公元三世紀傳人中國。中國北方在魏晉南北朝至盛唐時期先後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公元八世紀中葉後,南方長江流域出現了又一次造像高峰。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四百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它地方再未開鑿任何大型石窟。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的石窟藝術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

第一次造像高峰: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雖然是一個大分裂、大動盪的時期,但其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卻沒有停滯不前,並在藝術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特別是佛教的盛行,不僅使這一時期的雕塑、繪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為後世留下了嘆為觀止的石窟藝術,包括堪稱世界奇蹟的甘肅敦煌莫高窟。

這一時期的彫刻藝術主要體現在佛像彫刻上。魏晉南北朝是個大舉興佛的時代,而且許多皇帝和王公貴族也信仰佛,為了表達對佛的尊崇,北朝的一些皇帝下令到處開山鑿窟,雕塑佛像,因此形成了石窟藝術。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和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在這些石窟裡佈滿了大小的佛像和其它藝術珍品。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上述地區的早期洞窟都受到新疆石窟藝術的強烈影響,因此,探討中國石窟的淵源和藝術傳承就必須深入瞭解新疆石窟。此外,早期的佛像彫刻受印度影響,有著古希臘人的面貌特徵,波狀發紋、高額、尖鼻、薄唇,眼窩深陷。到了後期,則呈現本土化傾向,佛像面貌已然具有了中國人的特徵。

* 新疆石窟

新疆地區的石窟主要分布在自喀什向東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線上,目前發現石窟遺蹟的有四個地區,由西向東依次為古疏勒區(今喀什)、古龜茲區(今庫車、拜城)、古焉耆區(今焉耆)和古高昌區(今吐魯番)。

從建築形制上來看,新疆石窟比較多的是中心柱式塔廟窟、塑立大型佛像的大象窟、供僧人日常起居的僧房窟、供僧人修禪打坐的禪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組成的洞窟組合,也有少量的禪窟群。五世紀以後,方形佛殿窟數量增多,還出現了中央設壇立像的佛壇窟。焉耆、吐魯番一帶常有在洞窟前接砌土坯前廓或完全用土坯砌筑的洞窟。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中常繪有壁畫,原先多數還有塑像(現絕大多數已毀)。六世紀以前的雕塑主要是釋迦牟尼和彌勒像。

* 雲岡石窟

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北崖的雲岡石窟建於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開鑿石窟五所。現存雲岡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它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

雲岡石窟東西綿延一千米,現存主要洞窟四十五個,大小窟龕二百五十二個,石雕造像五萬一千餘個,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佛像最高者十七米,最小者僅幾厘米。

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彫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其彫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

莫高窟位於東西方交流的要道絲綢之路上,具體位置在鳴沙山東麓斷崖。相傳前秦(366年)時,一個叫樂樽的和尚經過敦煌東南的三危山,天至傍晚,突然三危山上發出了燦爛的金光,萬佛在金光中閃現。樂樽於是化緣在這裡開鑿了第一個石窟。後來又有一個叫法良的和尚來此朝拜,開鑿了第二個石窟。到了南北朝時期,越來越多的和尚來此朝拜,並開鑿了更多的石窟。至隋唐時期,莫高窟的藝術達到了頂峰。

莫高窟綿延南北近兩公里,分上下五層洞窟,這些洞窟高低排列,錯落有緻,非常壯觀。因為敦煌的岩質不適合石雕,所以佛像以泥塑為主。這些洞窟一般以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

經過歷朝修建,到七世紀唐朝時,莫高窟已有一千多個佛洞了,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現存石窟為四百九十二個,其中南北朝北魏時所建的石窟有三十二洞。北朝時期的石窟以中心塔柱式的洞窟形制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就是在洞窟的中心豎立一座通頂方柱的洞窟,象徵著佛塔的內部空間。這種窟形是從古印度的塔堂窟發展而來的。這時石窟中主要的佛像是釋迦佛或未來的彌勒佛,主像兩側是兩個隨侍的菩薩或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

*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興建規模最大。 
現存窟龕共二千一百多個,佛塔四十餘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多塊,全山造像十萬餘尊。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是當時代表性的洞窟。

第二次造像高峰:唐朝

到了隋代,由於隋文帝大興佛法,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九十四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洞窟的佛像一下子變得高大恢弘,並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現了眾多五彩繽紛的菩薩、金剛,彷彿是突然間眾神粲然雲集於華夏大地。到了唐朝,石窟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和發展。

* 龍門石窟雕塑

龍門石窟的雕塑大規模開鑿於北魏和唐代。現存窟龕二千一百多個,佛塔四十餘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塊左右,全山造像十萬餘尊。其中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氣勢宏偉,彫琢精湛,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675年)完成,為龍門唐代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精美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石窟。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十七點一四米,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嘴角徽露笑意。兩旁迦葉肅穆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嚴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強威武。奉先寺群像形象生動,各具情態,體現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萬佛洞建於唐高宗李治永隆元年(680年)。因洞內南北壁上滿刻著小佛,共約一萬五千餘尊,故稱萬佛洞。正壁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結跏趺坐在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後人有稱之為"說法印"。後壁彫刻有五十四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一菩薩或供養人,形象別緻。南北壁的壁基上刻有伎樂人,舞者衣帶飄揚、婀娜多姿;奏樂者手執樂器,形象生動。洞外南壁觀世音菩薩,左手提淨瓶,右手舉麈尾,比例勻稱適度,體態動靜都刻畫得非常自然。木塔建造在高大臺基上,臺基高四米多,分上下兩層。上層的臺基和月臺各角,都有角石,從角石上突起的獅子來看,彫刻風格古樸,應是遼代的貴物。木塔總高六十七點三一米,其中塔剎高約十米。塔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為三十點二七米。塔有五個明層,各層間又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塔的整體比例適當,其外形也顯得穩重而莊嚴。

* 敦煌石窟雕塑

隋唐為莫高窟的全盛時期,特別在唐朝。佛教達到了鼎盛時期,石窟的開鑿也進入了鼎盛時期。莫高窟唐現存四百九十二個石窟中,唐朝時建造的就有二百四十七洞。

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南北朝。唐代時出現了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九十六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了天國的壯麗圖景。

* 樂山大佛

俗話說,去峨眉山一定要去樂山大佛看一看。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的凌雲山上,為凌雲山臨江的整片石壁,全靠人力開鑿凹進石刻而成的坐佛像,高七十一米,頭高十四點七米,耳長六點一二米,鼻長五點三三米,肩寬二十四米,手指長八點三米,腳背寬九米、長十一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這尊大佛像,雙手撫膝,神情肅穆,目視著莽莽大江。它不僅體型巨大,而且彫刻技術高超,結構勻稱,比例適宜,線條流暢。頭部身上還巧妙地暗藏著排水系統,以避免水流衝擊,減弱風化。在佛窟左面岩壁上,有一條與大佛同時開鑿的險峻棧道,因其盤旋九曲,故名"九曲棧道"。從棧道可下到大佛的腳底處。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高宗開元初年(713年),歷時九十年方竣工。當時凌雲寺名僧海通見三江匯合處,每逢洪水季節便水患不斷,遂蒙生修建大佛的念頭,想藉此以鎮水妖。於是他歷盡艱辛,四處化緣歷時二十年集資。海通沒等到大佛建成即過世。後經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繼續將其建成。現凌雲山頂的海師洞,傳為海通修習之所,洞內有海通塑像,高兩米,盤膝而坐,手捧裝有眼珠的托盤,面容剛毅,威不可犯。

第三次造像高峰:晚唐至兩宋時期

作為晚期石窟藝術(晚唐至南宋時期,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代表作的重慶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在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不同,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

重慶大足縣境內,有唐宋以來石刻造像一百餘處,六萬餘尊,總稱大足石刻。其中以北山、寶頂山摩岩造像規模最大、最集中,最為壯觀。北山摩岩造像,位於縣城西北一公里,創於晚唐,歷經五代、兩宋,彫刻諸佛、菩薩等,造像近萬尊,以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唐代人物形象端莊豐滿,氣質渾厚;刻工精湛,人神合壁。

中國的石窟雖歷經千年歲月洗刷,甚至遭到了人為的破壞,但仍有一些石窟保留了原貌,成為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藝術博物館。今人亦可以從不同時期石窟的雕塑內容,尋找到先人們對佛法的虔誠,對佛的無比敬仰。或許這也是先人們留給今人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吧。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