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為何會沒有姓氏


準確地說,"姓"和"氏"其實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中國文化用"姓"來表示血緣關係,然後再在"姓"裡面由居住地,職業以及社會地位再派生出"氏"。但幾乎已經沒有現代人能夠準確地說出自己用的到底是姓還是氏了,所以一般都用"姓氏"來混為一談。

據說中國有四千多個姓氏,對於十三億人口來說,平均一個姓氏二十萬多人,好像正常。又據說三億美國人居然有150萬個姓氏,平均每個姓氏只有200人,似乎太少了點,但考慮到美國是個年輕的移民國家,全世界各民族的人都有,所以美國的姓氏也就是一個世界姓氏博覽會,這個數字又變得能夠理解了。

可是,號稱單一民族的日本人,一億四千多萬人居然有30多萬個姓氏,在亞洲國家裡多的特別突出,這就不是很好理解了。

各民族都按血緣和家族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姓氏。中國漢族的姓氏都用漢字表示,單個漢字的佔絕大多數,這種形式的姓氏被稱作"漢姓"。東亞一帶受中國儒教文明影響的國家使用這種漢姓方式姓氏的還有幾個國家,像朝鮮,越南等。

但基本上其傳統文化各方面都可以從中國文化中找到根源的日本文化中卻沒有漢姓的痕跡。雖然日本人的姓氏也用漢字表示,但除了很少幾個其餘中國也有的單姓如" 林","谷","張","秦"之外,多達三十萬的日本姓氏卻幾乎找不到漢姓。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秦"不但是"漢姓",還可以明確肯定屬於"渡來姓",也就是橫渡了大洋到日本島上去了的那些人帶來的姓。

日本人的姓氏是怎麼回事呢?

古時候的日本只有貴族才有由天皇賜給的姓,這種姓在日本叫"本姓",有點像中國的"姓"的意思。那時候有所謂四大姓一說,即籐原,源,平,橘這四個,其實姓橘的並不多,之所以也位居四大姓之列純粹是由於當時的日本文化喜歡什麼都湊一個"四"。

這就很好解釋為什麼天皇沒有姓氏的理由了:姓氏是地位高的人賜給地位低的人,有地位的人賜給沒地位的人,而比天皇地位還要高的人不存在,所以沒人能夠賜給天皇姓氏,這樣天皇沒有姓氏就是很理所當然的。

順便說一句,天皇及其皇族沒有姓氏,也就沒有了護照,出國訪問時會不會發生麻煩呢?不會。首先天皇是日本國的名義國家元首,在出國訪問時享受國家元首待遇。而現代國際關係中國家元首出訪是免護照的,所以天皇本人沒有這個問題。皇族成員則是採取每次出國時由外務省每次一次性使用的旅行證明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像"籐原","德川"這種看起來有點怪怪的的多個漢字組合又是怎麼來的的呢?

其實和"籐原"不一樣,"德川"不是姓氏,而是"字"。在中華文明中人名原來是由三部分組成,即姓,名和字。比如諸葛亮複姓"諸葛",單名"亮",字"孔明"。現在中國人姓名中的字已經沒有了,"名"和"字"組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名字",但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還是有"字"的,像大家都知道的孫中山就姓"孫"名"文",字"逸仙"。

德川家康的全名叫起來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其中"德川"是"字","次郎三郎"是"通稱","源"才是"本姓",而"朝臣"是"家格",有點像中國的"氏",意思他們家祖先做過"朝臣",最後的"家康"才是真正的"名諱",日語中叫"諱"。所以本來應該是"源家康"或者是 "源朝臣家康"的,但後來由於"德川"從字變成了姓,也就被稱為了"德川家康"。

"字"怎麼成了姓呢?這要歸結於日本人的命名文化中缺少中國文化的"輩分"概念。不少場合能從中國人的名字中看出輩分關係,同輩人用同樣的漢字表示輩分,長輩和晚輩名字相像的很少見。但日本沒有這個講究,經常可以看到父子名字相彷的例子,比如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的父親的名字就叫東條英教。筆者有一位同事在家是長子,名字卻叫"三郎"。筆者問其理由,回答是:"家裡幾代單傳,所以爺爺是一郎,父親是次郎,我是三郎,弟弟是四郎",名字成了一家人統計男丁的工具了,日本人對於名字的馬虎甚至到了這種地步。

因為日本人沒有這種輩分上的顧忌,所以在要表明自己的家系時就採用這種這種用父輩或祖上字來說明的方法,久而久之,原本是祖上的字也就成為了後代姓名似的東西。

但這個還會變,像南北朝時代的武將新田義貞和脅屋義助是親兄弟,怎麼會有不同的姓?其實兩兄弟都姓源,但哥哥開發了一片叫"新田莊"的領地,而弟弟在這片封地裡弄了一塊叫"脅屋町"的地,於是兄弟倆就姓了不一樣的姓。

這種情況在中國也有,比如戰國時代秦國政治家,搞變法的那個商鞅,本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姬姓公孫氏,稱公孫鞅,衛鞅都可以,稱姬鞅也行,但因為其封地在商,故後人多稱其為"商鞅"。

這些姓氏都只有貴族才有,庶民沒有。但庶民也不是沒有姓氏,一般就是在附屬的豪強的姓氏後面加一個"部"字,成為"XX部"的形式,表示這是XX的部曲,現在有時還能看到這種部曲姓氏的殘餘,比如曾經有一個棒球選手就姓"伊良部",一看就知道其先祖應該是伊良氏的部曲。後來因為部曲制的廢除和主家的流動,"XX部"的叫法也沒有堅持下去,反而庶民可以自由地為自己的家族選擇一個稱呼符號。

但是嚴格地說,這種稱呼呼號不是"姓",因為不是天皇賜給的;也不是"氏",因為和姓無關,為了和姓氏區別開來。日本人把這種平民的稱呼呼號叫"苗字",到後來又成了"名字",在現在的日語中,名字,苗字,姓,氏已經成了一個意思。一直有一種說法是江戶時代平民沒有姓氏,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準確,就"姓氏"在日語中本來的意義而言,平民確實沒有姓氏,但從"苗字"在現代日本社會的使用情況來說,江戶時代已經有不少平民在使用了。但是這種被使用的苗字並不被官方承認,在官方文書中看不到,而在寺院等的古文書中能夠經常看到,有些古老商號的存在也是一個證明。所以"在明治以前平民沒有姓氏"這句話不太準確,當然也確實有人沒有苗字,但那一般都是因為一些原因把苗字給弄丟了不願意再使用。

那麼這些平民的"苗字"到底是些什麼呢?就是現在最常見的,也是讓中國人覺得最怪的帶有特別明顯的方位或者居家特徵的那些日本姓氏,比如"田中","下村","井上","豬間","犬養"什麼的。怎麼會這樣呢?平民的苗字只是用來區別一下,並沒有什麼別的意義。當時一般日本平民的名字非常簡單,就是一郎次郎三郎四郎順著往下排,家家都有。到底這個"一郎"指的是誰?是經常遇到的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養了狗的那家的一郎"或者"水井上邊那家的一郎",時間長了,"犬養","井上"就成了那戶人家的標示符了。在現在的日本還能看到上了年紀的人用"XX的 YY"這種方法稱呼人,比如"安倍的晉三",就表示了這種稱呼方法的由來。

這種"苗字"在明治以前就早已普及,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除了沖繩之外,日本的姓氏有很明顯的地區集中現象,如果真是到了明治以後容許平民擁有姓以後才一擁而上慌慌張張地胡亂找一個的話,這些常用的特徵是不應該發生地區集中的現象的。

明治維新以後的1870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平民苗字許可證》,認可了平民擁有的苗字的法律意義,1875年又頒布了《平民苗字必稱令》,在規定所有人必須擁有苗字的同時廢除了明治以前的"本姓",只用苗字。在重新登記時,對自己原來的苗子不滿意的人可以另選一個中意的苗字,因此現在在日本光靠姓氏是不能判斷其先祖到底是貴族還是平民的。

順便打兩個有關人名的八卦。"豐田","本田","松下"這些世界有名的日本公司的名字大家都知道,聽起來也不覺得怪,其實這就是創業老闆的姓氏,和在中國常見的"張記","劉記"等小香菸鋪的名字也屬於同一級別,其實很有點土頭土腦的。

同樣用老闆的姓氏來做公司名,有做的非常漂亮不俗的,世界最大的汽車輪胎廠家Bridgestone就是一個例子。這個Bridgestone的來歷就是老闆的名字是石橋正二郎,用了他的姓氏"石橋"。但是Stonebridge又好像讀起來不上口,把"石"字和"橋"字換一下讀起來就琅琅上口了。

還有一家在中國也很有名的啤酒公司叫"三得利",英文商號是Sunrory,看起來很洋氣,其實這個名字的來由還是老闆的姓氏。老闆叫鳥井信治郎,"鳥井" 的日語發音是TORII,按日本人的習慣應該稱鳥井桑--TORIISAN,但按照英美的習慣"桑"字要放在前面,Mr. Torii才對。所以就成了San Torii,最後就成了SUNTORY。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