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琴






關於琴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有人認為,上古時人類已使用弓箭來狩獵,在拉弓射箭時,發出了聲響,這便是弦樂器的起源。而漢朝開始已有文獻記載琴的創製者分別為伏義、神農及帝瞬,他們是否確為造琴者當然不可置信,其重要性在於顯示古琴在中國確有悠久的歷史。


出 土 實 物 證 明

  至今較早出土的琴為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後者距今則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

文 獻 記 載

  商朝,是信史時代的開始。在甲骨文中,「樂」是在木上面張著絲弦的像形字,而這正是琴的基本構造。其他如《詩經》中就記載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等均為較早有關古琴的文獻。

琴 制

  琴制多以桐、或有用杉木者,亦有以梓為背者,上髹灰漆,其制始於伏羲,歷代相傳,體制各別,今通用者為仲尼式。琴長三尺六寸有奇(折合約1225mm),面如覆瓦,底平直,首俯而廣,尾狹,略如瓶式。
  古琴面板的外側有十三粒白色小圓點,稱徽,用以標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時以指觸弦,即十三音也。琴面系弦七根,外側至內側由粗至細,橫置於琴桌上演奏。
  古琴的七根弦是進化演變而來,史書記載,最早期的古琴僅設有五根弦,其散音(指空弦定音)為宮、商、角、征、羽(Do、Re、 Mi、Sol、La)五聲。到周代雅樂,增為七弦,故又有「七弦琴」之稱。

發展

  周朝:為宮廷裡雅樂伴奏,以彈右手散音為主,弦數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為歌唱的伴奏。
     作為純器樂彈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琴師有春秋時期的鐘儀、師曠,戰國時期的伯牙、雍門周。
  琴曲有高山流水、陽春.白雪。

  漢朝:琴的形制從上古五弦到周朝七弦,並且不斷地改進與發展,直到漢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當發展。
  琴曲有聶政刺韓王曲、蔡氏五弄、別鶴操、飲馬長城窟。

  魏晉南北朝:出現一批嚮往超世隱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阮籍、嵇康、戴喁、柳惲和柳諧等。
  琴曲有廣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烏夜啼及現存最早的文字譜碣石調.幽蘭(南朝梁丘明所傳)。

  隋唐:豐富的曲目、減字譜的發明、斫琴術的發展。
  唐以前,古琴為文字譜,唐曹柔髮明減字譜,使用一個符號代替一行文字敘述,而這也是古琴所獨有的記譜方式。
  斫琴術,也就是造琴術的進步。唐朝最有名的斫琴家首推四川雷氏,其中又以雷威所造之琴最為有名,現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春雷」琴即雷威所造之琴。
  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漁歌調。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製作。閣譜、江西譜、浙譜的流行。北宋時調子(琴歌)盛行。
  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瀟湘水雲、漁歌、澤畔吟、醉翁吟、古怨。
  
  明朝:琴派興盛、琴譜專集問世。
  琴曲有秋鴻、平沙落雁、漁樵問答、釋談章。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譜集,另外在理論方面的成就,也遠超於前代。
  琴曲有水仙操、龍翔操。

  近代:琴曲中工尺譜的引進。(琴學叢書.琴鏡)。
  琴曲有流水、醉漁唱晚、長門怨、關山月。

  現代前期:琴社活動盛行,古琴改革的推行。
  琴曲有憶故人、泣顏回。  

  現代後期:大量新琴曲的創作,古琴音樂交響化,專業作曲家加入古琴創作行列。

音 色
  古琴共有三種音色。一為散音,即右手彈空弦所發的聲音。二為按音(實音),即右手彈弦,左手同時按弦所發的聲音。三為泛音,即左手對準徽位,輕點弦上,而右手同時彈弦時所發清越的聲音。

音 域
  古琴音域共有四組又一個二度,計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和按音一百四十七個。

律 制
  純律是將弦長以二分法、三分法以及五分法算出的泛音音位。
  簡律(三分損益法)將弦長分別以三分損(減)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派 別
  據記載南宋時古琴主要有浙派、江派兩大派系。明、清時期有所記載的古琴流派除江、浙兩派外,還有蜀派、閩派、中州派、廣陵派、虞山派等。

特色
  與很多樂器相比較,古琴有如下獨特之處:古琴弦的有效振動弦長超出一般樂器的弦長,振幅寬大,音質低沉渾厚,幽靜古樸;古琴的琴面即指板,無品無柱,出音孔開於底板,向下傳音;琴上存有一百多個實用的泛音,堪稱樂器之最。

名 琴



唐.大聖遺音








唐.老龍吟琴







唐.春雷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