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临终时 为何在身体边留4碗水?(组图)

作者:禾子编辑整理 发表:2024-08-23 10: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1942年,62岁的弘一法师预感大限将至,他将弟子们都叫到身旁,反复交代:“待我装龛之时,请务必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弟子们虽然不解但还是默默地照做了,等到弘一法师圆寂后,大家朝四只碗中看去,顿时明白了师父的用意,不禁泪洒当场。

晚清奇才 半生红尘 半生辉煌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他一生中用过100多个名字,但只有最后一个名字让世人记住。父亲李筱楼经营钱庄和盐务,富甲一方。

李叔同是李筱楼68岁时的老来得子,前面几个子女都夭折了,所以李叔同生来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5岁那年,父亲去世,章中堂大人李鸿章前来吊唁,看到李叔同后,啧啧称奇不已,大赞:“此子今后必成大器!”

果不其然,李叔同从小展现出过人的聪慧,6岁就能背下《昭明文选》,13岁时书法和篆刻闻名于乡。

李叔同
弘一大师、李叔同1898年摄于天津(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后来到了上海,他广交文人雅士,日子过得好不惬意。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创了上海书画公会,聚集了一群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他也本以为自己可以继续享受着这美好的生活,但是事与愿违,接下来一连串的打击,令其痛心。

李叔同的母亲去世了,由于不是正室,李叔同在母亲下葬时和大家族的人产生了纷争,这对李叔同是一种压抑和折磨。

这样一位有钱又有才的男子,身边自然少不了红粉佳人。

早在天津时,16岁的李叔同就结识了当地名伶杨翠喜。而且她气质非凡,每天找她的男人络绎不绝,她又精通音律,可是李叔同家里世代经商,家境优越,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家人绝不同意他跟梨园美女结婚,也不同意拿一大笔钱去赎回杨翠喜的自由身,这段感情就活生生地被拆散了。她后来被卖入官家,两人的缘分戛然而止。

在上海,李叔同又结识了诗妓李苹香,花前月下相处了一段日子。

只不过,到头来也只是游戏一场,正如他自己所说:“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虽说后来在家人的安排下,李叔同娶了从未谋面的俞氏为妻,还生下2个儿子,但李叔同和妻子没有感情,婚后的生活也是很不顺。结婚时,李叔同的哥哥给他送来了30万元的贺礼。可是李叔同拿着贺礼去买了一架钢琴,此后李叔同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后来的李叔同成为了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和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25岁时,李叔同到日本留学,邂逅了一名日本女孩诚子,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诚子的身份很神秘,连全名都不曾公开。

李叔同虽风月故事不断,但不曾落下艺术追求,甚至可以说撑起了民国文艺界的半壁江山。

他在戏剧、音乐、书法和绘画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还教出了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家吴梦非等,桃李满天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名利双收的他选择遁入空门。

那天,李叔同坐在屋内,忽闻窗外响起挚友许幻园的声音:“叔同,咱们后会有期。”

他打开窗户,却发现外面空无一人,只剩满天飞雪。

原来许幻园破产了,前来告别,最终却没有见面就走了。李叔同感怀至深,创作了流传至今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915年的一天,当时已成居士的李叔同与自己的好友夏丏尊一起聊天,两人谈到人生的追求,李叔同说:“才也罢、名也罢,情也罢,半生繁华半生风流,人生的意义不应该只是这样。”

夏丏尊快人快语:“你这样在杭州做着居士,始终与红尘牵连,不是很彻底,干脆去做了和尚,倒爽快些!”

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李叔同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大受震动。于是,他有了剃度出家的心思。

1918年的正月十五,到杭州做了六年居士的李叔同,开始准备皈依佛教。他跑到了杭州的虎跑寺,请师傅为他剃度,取法号弘一。

他走得突然而决绝,甚至没有知会在天津和上海的两位夫人。

得知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妻子俞氏带着2个儿子找到弘一法师所在的寺庙,即使他们在寺庙外跪了3天3夜,弘一法师也始终没有见她们母子三人。

诚子听到消息后,匆匆从上海赶来。西湖边上,她含泪呼唤:“叔同——”

对方却空淡回应:“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就是慈悲。”

“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弘一法师沉默一会,最终没有回答一个字,缓缓转身离去。

诚子泪如雨下,她知道恩爱了10年的丈夫,不会再回来了。

出家前,李叔同曾给诚子留下一封信:

“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他前半生不缺钱,不缺物,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各方面也拥有了很高的造诣,想要寻找心灵的一份安定和净土是他下一步想要的追求,他能从佛家中找到这个境界,那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就是他必然的选择。

“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是李叔同在出家之前写下的诗句,足以可见,他早已经对生活有了超脱的见解了。

从此,世上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

简单和放下

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午不食,仅有的一餐也极其简单:一碗米饭、一盘咸菜和一杯白开水。

好友问他:“你不觉得嫌菜太咸了吗?”

他答:“咸有咸的滋味。”

又问:“那白开水不嫌太淡了吗?”

他答:“淡有淡的滋味。”

如此苦修23年,最终弘一法师成为律宗第11世祖,与虚云、太虚、印光大师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弘一法师并非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对日军侵华极为愤慨:

“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能无愧于心乎?”

那时,他每次开讲佛典都会挂起一条横幅,上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最后一份善念

1942年,弘一法师62岁那年,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让弟子在他死后,在用来火化自己的佛龛的四个角落放一碗清水,避免有小虫被烫死,弟子们得知后泪流满面,伤心不已。

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舍利塔(杭州)。(图片来源:Gmbsfd/维基百科)

弘一法师圆寂火化后,据说留下1800多颗舍利子。弘一法师的一生,真是一个传奇!

弘一法师圆寂后,弟子们看到,在他龛周的四个碗里,浮游着很多小虫。这时大家才明白,因为有了这一碗清水避难,虫子才不会爬上遗体被无辜烧死。

这是弘一法师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善念。

他怜悯众生,这才是获得了真正的超脱。弘一法师豁达的胸襟和放下的生活态度,让他觅得禅趣,佛法精进,普度众生。据悉弘一法师曾留下三句话,令问者动容,但其深意有几人知晓?

第一句:“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

第二句:“这个世界没有天大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第三句:“遇见,是因为该还债了。离开,是因为已还清了。”

《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

李叔同被誉为中国一代全才和怪才,堪称“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匠人。

而人们敬仰的,是他那份放下的智慧。

想来人这一生,忙忙碌碌究竟为了什么?有人为钱权名利夜不安睡,有人为爱恨情仇痛不欲生……

可到头来会发现,我们真正能握住的东西屈指可数。

其实,人的一生能够平安健康,已经是莫大的福气,其它都是锦上添花,终将成为过去。放不下、舍不得,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

弘一法师正是看破了这一点,才能散尽千金,舍名断爱,青灯古佛度余生。

正如他所说的:世界没有天大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细细品味弘一法师“半生红尘半生僧”的豁达人生,或许就会明白“放下”的智慧。

正所谓,“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

让我们重温弘一法师的著作《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中的名句,体味弘一法师的慈悲为怀。

1、水到绝境是风景,人到绝境是重生。

2、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3、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4、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5、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6、人生不强求,放得下,才能轻松,前行,心变了一切都变了。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