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聚焦】大陆A股市场的信心去哪了?(图)

作者:苏培科 发表:2014-05-31 12:5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4年05月31日讯】近期,管理层推出了一系列治理和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利好政策,从提纲携领的“新国九条”到证监会的11项落实举措,以及年底前100家IPO的指标,都是在稳定市场预期和营造市场向上的信心,遗憾的是这些举措并未立即扭转市场颓势,A股市场仍在2000点附近徘徊。A股市场究竟怎么了?究竟该如何焕发A股市场的信心?


大陆A股市场的信心去哪了?(看中国配图)

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市场情绪低迷的状况下,刺激政策未必能立竿见影,观望和悲观情绪占据上风,投资者往往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这些政策没能一一落实,A股市场没有根除病灶,市场信心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提振。

那么,A股市场信心去哪了?

在我看来,影响A股市场信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IPO扩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600多家排队公司的加速预披露,以及年底前100家公司的上市融资,让本来就虚弱不堪的A股市场难以承受之重,A股市场之所以恐惧IPO,主要是我们的股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市场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都有限,就像一个水库,进水和抽水如果不能保持平衡,水位高低自然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几年增量资金并没有大规模涌入,反而IPO、再融资和新产品接二连三地抽水,以及原有的市场平衡被大小非和限售股解禁减持给打破,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只需要维持三分之一的流通股,而在股改之后另外三分之二可以市价减持,以往的水位平衡彻底被大小非、限售股给打破,二级市场的存量资金除了要应付全流通的压力还得应对IPO和再融资,这样一来A股市场的水位高低就与IPO息息相关,这也是中国股市恐惧IPO的根本原因。要想彻底扭转这一局势或者判断A股市场能否走出低迷,无非是看A股市场有无大规模的增量资金进入,增量资金能否彻底覆盖和消化全流通的压力,或者对限售股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否则只能通过时间蓄积和熊市来消化,或者只能期待下一波“韭菜”长高。

如果在增量资金没有进来、二级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再加速IPO,卖相自然难堪和惨淡,而且还会进一步恶化现有的平衡。但在目前抑制限售股减持和停止IPO显然不太现实,只能设法拓展增量资金入场或者开放A股市场,让水库连接大海,只有这样才能容忍鲨鱼和巨无霸的存在,否则A股市场很难迈入一流市场的生态环境。尤其在目前全球股市都在争夺优质的上市资源,而我们权力发审下的核准制审核标准却排斥了整整一代互联网企业,比如腾讯、阿里、百度、新浪、360等高速成长的互联网企业,这些在中国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都远走他乡去境外上市,国内投资者只能眼巴巴地干看和在A股被套,而那些资质平平的公司却通过寻租的方式插队上市,导致整个A股市场的质量、活力和竞争力远落后于别人。要想让A股焕发生机就必须要吸引最有活力的企业来中国股市上市,并要刻意地去营造吸引一流企业和高速成长企业上市的市场环境。

显然,如果要想让水库融入海洋的生态环境,除了简单的资本项下开放和战略布局,还得加速改善我们市场自身的生态环境,比如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和规则、维护市场公平正义、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重中之重,如果一个存在歧视规则的市场环境,必然会存在诸多的不公平,市场就会沦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若再加上监管偏袒、执法不严、违规成本较低,投资者信心自然会受到影响。比如最近曝出财务造假丑闻的南纺股份(600250)在过去五年虚增利润超过3.4亿元,而证监会只轻描淡写地开了50万元罚单,如此轻微的处罚与违规获取的收益相比岂只是九牛一毛。其实,像南纺股份这样明目张胆地造假行为在A股市场并非个案,比如曾经引起市场公愤的琼民源、郑州百文、银广夏、蓝田股份、新大地、万福生科等等。问题是近年来上市公司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案件甚至出现了愈演愈烈快速上升的态势。其根本原因在于违规成本太低,如果不能严惩这些造假公司和赔偿投资者的损失,“保护投资者”的口号喊的再响也没人相信,管理层必须要拿出“徙木立信”的魄力。

在这方面,我们真的需要向美国市场好好学习,借鉴一下人家在挽回投资者信心方面的经验。从美国股市曝出世通造假和安然丑闻之后,给美国社会安定和美国投资者信心造成了极大打击,美国股市于是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政府为了重拾投资者信心,在2002年7月30日美国国会上通过并由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Sarbanes-Oxleyact(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上市公司CEO和首席财务官(CFO),对公司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定期报告真实性作出书面保证,对于公司财务报告要亲自审阅并提出意见。如果CEO和CFO不照办或者明知故犯,就会面对罚款和监禁的刑事惩罚。自从“萨班斯法案”之后,美国上市公司的内控和投资者信心都有明显的改善。针对两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就大张旗鼓地出台一部法律来“亡羊补牢”,显然是为了挽救投资者的信心,这种“救市”行为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在上市公司造假频发的A股市场,为何没有这样的“救市”魄力?

要想让A股市场焕发生机,就必须得有这样的魄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