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的冕冠前后都有一排垂珠?(组图)

作者:禾子编辑整理 发表:2025-02-13 1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九天阊合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这首诗描写了古代上朝的情景,为什么这里冕旒代指皇帝?原来,古代皇帝在上朝的时候,都会戴冕冠,上面是平板且前后有一排排的垂珠,随皇帝的头摆动而摇晃着,那就是冕旒,为什么皇帝的冕冠上前后要有垂珠呢?

明朝定陵出土十二旒冕冠
明朝定陵出土十二旒冕冠。(图片来源: 公有领域)

皇帝冠冕上的这一排排垂珠的官方名称,叫做“旒”,置于冠冕之上,则称为“冕旒”,这种帽子是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古人对于服饰有一定的规定,并不是凭空随意制定。如《续汉书.舆服志》上载∶“……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所以古人是仰观天象,俯观地之法,尊崇天地德泽,效法大自然的华美纹饰,才制订服章规制,并区分爵禄位阶、尊卑贵贱。

冕服是帝王和百官最为隆重正式的礼服,通常在祭祀时穿着。冕服包括冕冠、冕服、鞋子。冕冠,简称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礼帽。如《说文》记载∶“冕,大夫以上冠也。”

冕冠是由冕版、冕旒、笄、延、武、充耳等组成,这些物件都含有深意。皇帝的冕顶部覆盖的长形木板,称为冕版。冕版又称为“延”,用细致的布帛包裹,板形前圆后方、前低后高。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来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后高,呈前俯之状,象征皇帝有谦恭的美德,能倾听民意,关怀天下百姓,这也是“冕”字的本意。冕版的中间横着一条红带,代表天河,称为天河带。

冕版的前后各有垂珠,称为冕旒。旒的数量也有讲究,帝王为九,加上天地人,为玉珠12串,玉珠的料必须是白玉,代表帝王地位。《礼记.玉藻》上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孔颖达.疏:“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于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意思是说,“藻”是由五彩丝线编织而成,藻上穿以数颗珠玉,一串珠玉即为一旒,所以旒又称为“玉藻”。天子的垂珠有十二旒,诸侯以下依官职等级递减。诸侯的是九串,上大夫为七串等等。如《字汇.冂部》上载:“古者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别耳。”清朝诗人黄遵宪曾在《西乡星歌》里写道:“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所以垂旒的玉珠对于皇帝来说非常重要。

据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黄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视也。”如果帝王左顾右盼,那么旒就会荡来荡去,也会遮蔽视线,故有告诫皇帝目光不邪视不该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礼制,并且要有威严之意。

冕冠的帽身(圆筒状)两侧各有一个小孔,称为“纽”。戴上冕冠后,要用玉笄(簪子)从纽的一侧进入,穿过冕冠内的发髻再从另一侧纽出来,如此冕冠便固定在头上不易松脱。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称为“武”。

另外,在冕冠的两侧各垂一条悬系玉琓的彩线,称“紞”。紞上的玉琓,正好垂在耳旁,是用来塞耳的玉器。如《说文解字》载∶“琓,以玉充耳也。”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琓。”杜预.注:“琓,充耳。”孔颖达.正义:“礼以一绦五采横冕上,两头下垂,系黄绵,绵下又县玉为琓以塞耳。”所以琓又称为“充耳”。天子的充耳为玉,诸侯则为石。充耳只是悬挂在两耳边,不是直接塞进耳内,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宫中耳不聪,不可妄听,勿信谗言。成语“充耳不闻”也是由此而来。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