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锁与密码锁(组图)

发表:2011-12-02 14:0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锁始于何时,未见文献记载。贾文忠认为我国最早的木锁始于5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到商代即出现铜制的锁具。他一定有他的根据,但查阅出土随葬品多达1900余件,仅铜器就有460多件的商王武丁之妃嫔——妇好墓的出土记录,似乎未见铜锁(当然,这不能说明当时就没有铜锁)。木锁生命力极强,现在农村有时还可见到,当然不会跟五千年前的一模一样了。现在木锁一般用于锁菜园或厨房的对开门,笔者老家就还在用。其原理、结构可以说与现代弹子锁异曲同工,或者说就是现代弹子锁的初始形式。

木锁由钉固在两边门上的两块木档和一方型木栓组成。木栓由一硬木方条一端挖空,凿出2~5个锁孔,穿进两门的木档后,装置在木档里可上下移动的,和锁孔大小、位置、数量相对应的方型篾条(即相当于现代锁里的“弹子”)就掉进锁孔,木栓便被锁住。其钥匙由竹条制作,上面按锁孔的大小、位置、数量装置有对应的凸起锁齿,只要插入竹钥匙,轻轻向上托起,锁齿便进入相应的锁孔,顶起篾条,木栓便可自由拉动。锁死的状态即解除了。锁孔与锁齿有排为“人”字形的,有排列梅花形的,制作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也更加显示了先人机巧的用心和技艺。现时,木锁还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能够制作它的木匠不多了。

不久前笔者在一藏友家看见一把古代密码锁,不觉眼睛一亮。这种锁的原理和机巧却与木锁(即弹子锁类)迥异其趣,也与另一种簧片锁不同路数。簧片锁是古代铜锁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靠张开的金属簧片抵住锁档,使之锁死。钥匙的作用是套住簧片,使之收拢,从而开锁。而密码锁的玄机全在五个转轮和锁柱的构造上。藏友此锁,黄铜质地,重245克(约半斤),长8.1厘米,两头锁档为乒乓球拍形,高4.9厘米,厚1厘米。一边锁档(此档似为白铜制作),中心焊有直径1厘米的空心且开有槽口的铜柱,铜柱外套装五个直径2.4厘米的转轮,转轮外圈刻字(一轮四字),内焊环形但也开有槽口的挡片,当五个转轮的挡片槽口和空心铜柱槽口相对时,便形成一条通道,可以插入或抽出固定在另一边锁档上的锁芯柱。此芯柱上有五个凸起“牙障”,只要有一个轮轮槽口不对,通道便被阻隔,锁便处于锁着状态。五个转轮分别刻着:“乙金十丁”“今木吉工”“之水人王”“大火戈壬”“易土些巳”共20个不能连贯成句的汉字,笔者试着以五行、干支和吉语等文字排列转轮,但摆弄了一个上午也打不开锁。最后还是其主人王珊钧先生告之开锁密语“十吉王戈易”,笔者才打开了这把锁。此锁工艺水准很高,除转轮可动之外,其余的芯、柱与锁档焊接非常紧固,浑然一体;锁栓与栓孔配合得严丝合缝,没有一点间隙。五字密语你就是转对了四字,只有一个不对,它也始终纹丝不动。而且造型简朴厚重,没有刻意的雕饰,包浆古朴自然,铜质精良,似为明末清初之物。

锁常被古人引入诗词之中,且多赋予静寂、荒寒之意境:“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鹿虔戾《真临江仙》),“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乌夜啼》)……这种文化意味已经沉淀在古代门锁形象之中了。现代锁具追求豪华、精密,许多高新科技应用于这一行当,五花八门的电子锁、智能锁已经问世,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时代的进步。但面对古人厚朴而又机巧的制作,我的心里仍然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敬意!



来源:中国文物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