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教授从“敦煌”的来历,讲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从延续千年的开凿,讲到其呈现的丰富多彩的佛教修炼文化……给听众带来对这块神话般土地的向往与遐思。
樊锦诗教授在演讲(右)(看中国图片)
古有“望文生意”者,谓之:敦,大也;煌,盛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石窟,以莫高窟最为著名,享有“墙壁上的博物馆”、“大百科全书”之称。敦煌是位于甘肃、蒙古、新疆东西相通的咽喉之地。东连汉唐古都;西下新疆、西藏,远走西域各国,亦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敦煌莫高窟外景(敦煌研究院提供)
莫高窟具体位置坐落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之上。相传前秦(公元366年)时,一个叫乐樽的和尚经过敦煌东南的三危山,天至傍晚,突见三危山上金光万道,千佛在金光中闪现。于是,乐樽化缘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后来又有叫法良的和尚来此朝拜,开凿了第二个石窟。到了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多的和尚来此朝拜,并开凿了更多的石窟。至隋唐时期,莫高窟艺术达到顶峰。莫高窟绵延南北近两公里,分上下五层洞窟。这些洞窟高低排列,错落有致,非常壮观。
远眺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提供)
经过历朝的修建,到七世纪唐朝,莫高窟已有一千多个佛洞。因此,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洞窟中主要的佛像是释迦佛或弥勒佛。主像两侧是两个随侍的菩萨或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及护法天王。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
释迦佛与二弟子、二菩萨和护法天王(网上图片)
莫高窟的唐洞中第45窟,壁画展示了以乐舞悦佛的场景。绘有琉璃铺地,伴随西域弧旋舞、反弹琵琶的飞天等。其中并可找到打击、四弦、吹奏等四十多种乐器。
以敦煌为题材的歌舞大多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人们往往用繁花烂漫、笙箫曼舞来表现敦煌飞天之美,却往往忽略了敦煌独具的精华:神佛的形象。这恐怕神佛的形象难以用舞台艺术展现,神佛形象的内涵更是难于表达。
莫高窟的佛教洞第285窟,洞窟内顶部和四壁绘满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或华盖。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本生故事中,释迦佛的故事展示了脱离苦海之道,那就是断绝欲望,靠修行以达涅槃,最终跳出生死轮回。九色鹿的故事,揭示了佛家的经典,善恶有报,展现的是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
辉煌灿烂的内景(敦煌研究院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莫高窟的发现中,还藏有叙立亚文最早的旧约圣经。有时从同一幅壁画中,除了佛像画外,还可发现道教中的神,以及包含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宗教素材的呈现。直可谓宇宙天地浑然一体,集宗教文化之大乘。
本次演讲会的主持人,来自新加坡的海外华人叶傅升博士,到过敦煌四次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谈起敦煌仍激动不已。他说:“敦煌的艺术不是出自工匠之手,那是修行的人用心的创作,是对神佛的感应和再现。它带给人内心的震撼是艺术作品远远不可及的。” 他形容说,来到敦煌,面对戈壁和沙漠,带上你遐想的空间,就如同走在“天方夜谭”的世界。
随着敦煌文化越来越为人所了解,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如今带之而来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自敦煌莫高窟开放观光以来,观光游客逐年上升,98年已达20万游人,到2005年上升到了55万人次。敦煌莫高窟所面临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已迫在眉睫。面对来自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害,使得敦煌莫高窟不得不限制每日接纳的游客人数。同时,在关心和支持保护莫高窟的海内外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敦煌研究院已推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也为不远的将来建立一个游客中心奠定基础。
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个世界遗产之地,敦煌人有这样的口号:敦煌在中国,研究在世界。敦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宝库。目前,海外人士协助敦煌研究院建立了“敦煌之友”,让热爱敦煌文化的人们共同努力,为后代子孙更好的维护这丰富的宝藏。
此次学术演讲会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敦煌之旅的渴望,更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国五千年神传文化之精髓的体悟。是可谓:“南柯梦醒,神佛绝非幽梦影;文化神传,知命敬天可得安。”
北加州Fremont 10.9.2007
鸣谢:
敦煌之友 http://www.friendsofdunhuang.org
硅谷亚洲艺术中心 http://www.artshu.com
(看中国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