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中毒病情”恶化 笼罩死亡阴影

发表:2006-07-22 23:5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素有中国“鱼仓”和“海洋公园”之美誉的渤海正逐渐变成一座巨大的“污水池”。面对海洋环境专家“渤海可能变成‘死海’”的警告,中共国家四部局联合海军、环渤海四省市于 2001年开出了价格555多亿元、三个疗程15年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药方”,但却在“群龙闹海”的治理格局下遭遇“失效”尴尬,渤海“中毒病情” 继续恶化。

据中共国家海洋局《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品质公报》显示,与2003年相比,渤海海域严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分别增加280、2060、2470平方公里,分别增长19%、242.4%和65.5%。

中共国家海洋局有关人士指出,渤海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流域周边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和农药及化肥污染是三大陆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产品跑冒滴漏、船舶生活污水、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水养殖中的添加剂也会对海洋造成了严重污染。

农业部渔业局有关人士说:以前在渤海捕捉最多的是大虾、白蛤、比目鱼、黄鱼、鲈鱼、墨斗鱼,但现在,这些鱼类已经在渤海完全消失。“现在,渤海没有一种鱼类、贝类、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群带,污染造成的危害是灭绝性的,渤海产卵场污染面积达100%。”

据《经济参考报》称渤海污染治理涉及环保、海洋、海事、渔政、交通等部门,有人戏称为“群龙闹海”。“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的部门割据现象严重,往往无法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

渤海污染治理收效甚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向渤海排污的受污染河流流经多个省份,污染责任认定比较困难,容易相互推诿。缺乏区域性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和河海统筹的综合治理措施,导致流域和海域之间、区域之间污染纠纷问题突出,局部海域的环境品质难以改善。

一些地区尤其是远离海岸线的地区,觉得海洋是否污染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意义不大,面对能为中共地方政府带来大量财政收入的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不能实现整体环境改善的效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