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中最會「變臉」的古器 真相被曝光(組圖)

作者:初新 發表:2024-08-17 19:2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國立故宮博物院中的毛公鼎。
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的毛公鼎。(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大家都知道,物以稀為貴,因為色澤光亮、質地軟且利於打造等特性,致使古文明時期的人就在使用它,並認定它是襯托身份的象徵之一。不過,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漢朝前的歷史文獻中所載述的「金」並不是我們認知中的金,反倒是指青銅這一物質。可是,照理說,青銅的顏色應該是呈現金色的,為何從夏商周時期的遺址出土的諸多青銅器,外觀幾乎都是綠色的呢?

在中國最早記載鍛造工藝的《考工記》一書中載道:「金有六齊。」這邊提到的「金」,正是指「合金」,也就是用來製作青銅器的材質——銅、錫和鉛。換言之,在古書中記載的金,等同於青銅。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青銅祭器又被稱為「吉金」的原因。

想必有人看到這裡,已經滿頭問號了。因為既然均代表了尊貴與權力的黃金和金銅,有著相似色澤,為什麼在一些博物館中展覽的青銅器大多是深棕色、橄欖綠色,或是接近墨黑的顏色呢?除了不是金色,還缺乏黃金的光彩色澤。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它「生鏽」了。畢竟是歷經了千年的賞玩與流傳,青銅器上怎麼可能不會逐漸佈滿一層又一層厚實的銅鏽來遮掩了原本樣貌。

對此,北京故宮研究者李米佳進一步表示,青銅器最初是金色的,但在地下埋藏多年,出土後又遭受環境、空氣氧化等影響,這才逐漸轉變成其他的顏色,且還有可能會出現藍色、紅色,甚至是五顏六色的現象。之所以後來會變出這麼多種顏色,跟每個青銅器的出土環境不同,以及受到空氣氧化的狀況有關。

商晚期蟠龍紋盤:此器盤面裝飾了縟麗龍紋,理應是等級較高貴族所使用的禮器。
商晚期蟠龍紋盤:此器盤面裝飾了縟麗龍紋,理應是等級較高貴族所使用的禮器。(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當現代研究者對青銅合金比例及作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後,曾按照古法試驗來還原青銅器當時的模樣。當時研究者將銅、錫和鉛調製的金屬液倒進陶土做的模具中,等到合金冷卻凝固後,再敲開模具、除去上頭的陶土,結果只見成品就如同黃金般光耀無比。

北京故宮研究者李米佳也表示,青銅器製作完成後,在尚未生鏽之前,外表之所以是金色的,主要是因為青銅是由銅、錫或銅、鉛或銅、錫、鉛所融合成的合金,這種合金的金屬在鑄造出來後,會呈現耀眼的金色。至於現在大家熟知的「青銅」二字,是來自於後人依據出土後的古器物所命名的。

不過,合金可不只是色澤亮麗,硬度比金大這一特點,讓它更加耐用,受到古人喜愛。像傳說中建立夏朝的大禹,特地以青銅製作九鼎,藉此象徵在九州的治理權力。因為如此,受到古人重視的青銅器躍升成為「國之重器」,在不少重要的祭祀與儀式的場合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然而,在夏、商、周三王朝步入消亡,廟堂銅器的燦爛奪目及受關注的程度也逐步逝去。直到在宋朝迎來了第一波的「青銅復古潮」。當時的官府與知識份子力求重建傳統禮制,特意去研究及鑄造古代祭禮器。由於當時青銅器的古董價格逐日高漲,有工匠放棄製作金黃且有光澤的「吉金新品」,開始動歪腦筋去製造「假舊貨」來欺瞞消費者。

宋朝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就載述說,當時的奸巧人使壞,故意讓新製銅器快速覆蓋上色彩斑斕的鏽,藉此詐騙他人說此物是古董來賺錢。

好了!話題有點扯遠了。總之,瞭解青銅器「變臉」主因的你,下次參觀博物館時,不妨走到那一些外表渾暗、深沉、質地好似不起眼的青銅器前,仔細感受、想像它曾經擁有過的輝煌歷史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