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老產業亂象:名為養老實為賣房


【看中國2017年1月16日訊】目前中國主板市場有29家上市公司涉足養老產業,但尚未有一家以養老為主的上市公司。中國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執行院長烏丹星在首屆養老產業環球峰會上表示,目前資本最關鍵的問題是,對養老產業必須要有耐心,絕對不可以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結果就是不光資本不能獲得相應的預期,而且還可能成了養老市場的攪局者。

養老產業發展需要社會資本進入,但目前,中國投資養老產業的大都是追逐短期利益的資本,這跟養老產業的發展特點相悖。

據華夏時報報導,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不少房企轉型涉足養老產業,旨在消化庫存從而轉移政策風險,然而,這種打著養老地產的旗號來牟取暴利的資本恰恰與養老產業的發展特點相悖,勢必會影響到國內的養老市場。」

董登新表示,即使在國外成熟的地區,養老社區的投資回報期都要在5至7年甚至更長,但在中國,很多開發商還只是把開發養老地產作為一種營銷噱頭,真正的目的仍是出售物業。

以京津冀為例,去年至今,出現了不少養老社區進行「返租銷售」的違規現象。即業主將所購房屋返租給開發商,再交給第三方公司運營。由於此類銷售模式難以保障業主的基本權益,一旦開發商資金鏈斷裂,維權將十分困難。

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當它發揮積極作用的時候,其促進養老產業發展的成效顯著;而當它發揮消極作用的時候,其對整個產業的侵害程度同樣驚人。

一邊是多路資本對老齡產業的虎視眈眈,一邊是養老產業普遍缺錢;一邊是資本投入巨大,一邊是養老產業收益週期遠。那麼,產業與資本如何更好地對接?

烏丹星認為,目前養老產業投資依然存在三大瓶頸:首先,投資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不清楚,所以大家都在觀望,如果金融市場不開放,資本不願意進入;其次是模式問題,做養老健康的企業多在虧損,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投入的資金受到政策和機制的制約,同時要對接很多的部門;第三是人才問題,從事養老健康的一定是專業人士,而現行體制下公立醫院的醫生很難招進來。

在土地供應、資金補助、稅費減免政策上,不少地方缺乏相應配套機制,最終使得政策落地困難,這些都使得商業養老成本居高不下,不利於競爭力的提升。

董登新表示,歐美包括日本養老服務公司大都是知名品牌,他們的投資追求的均是長期穩定的收益,而不是短期的暴利,參與養老產業,需要志在長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辛荷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