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皆是動人的故事--范仲淹(圖)



(網路圖片)

范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出生於江蘇徐州,兩歲時,擔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的父親去世,其母親謝氏只好帶著范仲淹回到老家,因生活困難,改嫁在當地為官的長山縣人朱文翰為妻,由此,范仲淹隨繼父的姓,取姓名為朱說。兩年後,繼父朱文翰任職屆滿,返回故鄉,朱說母子隨同來到了朱文翰的家鄉長山縣,即今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此後,范仲淹在這裡開始了他的童年生活。

繼父朱文翰家是當地富戶,有經營商業的傳統,一度曾要求范仲淹也練習商業,而他卻堅決要求學習。20多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知道了自己的出身,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他依然辭別母親脫離朱家,外出求學。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到應天府書院學習,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在這裡,范仲淹以苦讀聞名,他的成績優良。辛苦努力終於得到回報,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進士及第。金榜題名後,任廣德軍司理參軍。有了官職和社會地位,范仲淹立即將自己的母親接到身邊侍奉。不久,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他上書皇帝,正式認祖歸宗,恢復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稅監官。在這裡,他發現當地海堤年久失修,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大堤。宋仁宗准旨,並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全面負責該項工程。范仲淹親自率領萬名民工奔赴海濱,施工經費不足,他還將自己的俸祿貼上。經過三年的艱苦施工終於完成。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人們把這條捍海大堤稱為「範公堤」。

1024年,完成捍海大堤後,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因為母親去世,他回家守孝,被聘請到應天書院講學,經他推薦提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孝期滿,升遷為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他發現國家中樞機關存在許多的弊端,以「寧鳴而生,不默而死」的氣節,開創了北宋政治清明的先河。《宋史》評價說:「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因為犯顏直諫,范仲淹三次被貶。第一次是天聖七年(1029年)諫止太后。宋仁宗的母親把持朝政,冬至日,太后命天子率百官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與禮制不符,極力勸阻,同時,他請求太后還政於皇帝,因而被貶為河中府通判,再轉陳州。三年後,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城任右司諫,專事負責監察朝廷的過失。

第二次是明道二年(1033年)諫止廢後。宋仁宗因為郭皇后沒有生育兒子,在宰相呂夷簡的支持下,下詔廢掉她。范仲淹與許多大臣認為皇后母儀天下,一旦更換對朝廷不利,決定第二天上朝當堂爭辯,結果當晚就被貶出京城,擔任睦州知州。一年多後再轉蘇州,不久,又轉明州。兩年後,范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再遷吏部員外郎、開封府知府。

第三次是景祐三年(1036年)朋黨之災。范仲淹發現宰相呂夷簡排斥異己,任人為親,根據調查,他繪製了一張「百官圖」呈給仁宗,揭露朝廷裡官員之間的裙帶關係,批評呂夷簡用人不當。呂夷簡則指責范仲淹離間君臣,與歐陽修等相互聲援是朋黨行為,鼓動仁宗皇帝將其貶為饒州知州。范仲淹在饒州一年多,轉潤州,再轉越州。

家貧出孝子,國難思良將。寶元元年(1038年),原本臣服於北宋的黨項族首領元昊,自稱皇帝,建立西夏國,並調集十萬軍隊,侵襲北宋西北重鎮延州,即今陝西延安。一時,西北邊陲狼煙四起,在西夏的進攻下,宋軍節節敗退,延州北部數百裡淪陷。宋仁宗終於想到了范仲淹,呂夷簡也與他冰釋前嫌,1040年,恢復他天章閣待制的職銜,旋即又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延州知州,成為北宋鎮守西北的副帥。

在邊疆,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改革了宋朝將領不識軍士,士兵不熟悉將領的軍陣體制,親自挑選士兵、選拔將官,嚴格進行軍事訓練。他聽從下級軍官的意見,採取積極的防禦策略,在邊境沿線筑城並修建堡寨,開展邊境貿易和招民耕種。范仲淹治軍號令嚴明,西夏人言「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經過了數次教訓,宋仁宗也非常信任范仲淹,凡有所請無不恩准。這期間,發生了所謂「擅改國書」事件。西夏國在向宋朝上書時,言語不雅,范仲淹當著使者的面修正後將原書信焚燬。有些大臣甚至主張應將范仲淹斬首,仁宗皇帝不聽,只將他貶為戶部員外郎,任耀州知州,隨之改為慶州知州,環慶路經略安撫使、緣邊招討使,仍然鎮守西北邊疆。他率部出其不意,深入敵境,幾天的時間築起了大順城,成為穩定邊防的堡壘。

慶歷三年(1043年),鑒於局勢穩定。宋仁宗將范仲淹調回京師,出任樞密副使。不久,在歐陽修等人的舉薦下,晉升參知政事即副宰相。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以范仲淹為主,韓琦、歐陽修、富弼等朝廷重臣協助,以增加國庫收入,恢復國家穩定,實現持久繁榮為目的,實施變革。宋仁宗反覆追問他治國方略,又親自下手詔諮詢,范仲淹於是上《答手詔條陳十事》,向仁宗皇帝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宋仁宗皇帝以詔書的形式通令全國予以執行,這就是著名「慶歷新政」,慶歷革新運動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吹響了號角。

慶歷五年(1045年)初,支持變革,希望通過變革勵精圖治的仁宗,在保守勢力的抵制下退縮,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正巧西北邊疆有警報,范仲淹請求巡查邊塞,於是以參知政事任河東、陝西宣撫使。范仲淹離開京城,攻擊他的人更加變本加厲,他則請求辭去參知政事職務,慶歷六年(1046年),范仲淹被貶為資政殿學士、陝西四路宣撫使、邠州知州,後轉任鄧州知州。皇祐元年(1049年),任杭州知州並升遷為戶部侍郎,適逢荒年,他幫助百姓度過難關,留下了好名聲。皇祐三年(1051年),再調任青州知州,在上任的途中,他路過長山,會見了故鄉的親人。他禮參鄉親甚恭,留下了「禮參」的美好地名,他還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詩《留別鄉人》:「長白一寒儒,榮歸三紀余。百花春滿路,二麥雨隨車。鼓吹羅前部,煙霞指舊廬。鄉人莫相羨,教子苦讀書。」在青州時間不長,因為病重,他請求調到一個比較輕鬆的地方,免得耽誤政事。皇祐四年(1052年),調往潁州擔任知州,未及到任,病逝於徐州。

范仲淹在濱州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其中劃粥斷齏、窖金捐僧最為著名。

第一,劃粥斷齏。范仲淹在鄒平縣長白山醴泉寺讀書的時候,生活非常艱苦。他熬上一盆稀粥,經過一個晚上的凝固,第二天就劃成四塊,這便是「劃粥」,早晚各取兩塊食用。佐餐的菜蔬就是自然生長的野菜。他把野菜弄碎,拌上油鹽就餐,這便是「斷齏」。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就這樣過著「劃粥斷齏」的清苦生活,劃粥斷齏成語故事就是由范仲淹而來。

第二,窖金濟僧。范仲淹在醴泉寺讀書的時候,生活清苦,有一天晚上,他發現一隻黃色的老鼠把他的餅子給叼走了。他跟著小老鼠去追,追到一顆荊樹底下,老鼠鑽進鼠洞,他扒開一看,竟然有一壇金子!後來,一隻白色老鼠叼走了他的餅子,又發現一壇銀子。范仲淹皆分文不取,掩埋如故。30年後,醴泉寺失火,而范仲淹這時已是天下聞名了,正駐守在延州,於是,寺裡派人找到他,希望他資助銀兩,重修寺院。范仲淹將來人款待了幾天就打發回來了,臨別時贈送主持一包茶葉並附帶一封信,而對於資助修建寺院之事則隻字未提。主持聽說只帶來茶葉和書信,心有不滿,也未打開就放在一邊。幾天後,縣令來查看災情,正好沒有茶葉,就順手打開范仲淹送來的茶葉和書信,信中有一首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廟,一半濟僧人。」按照范仲淹信中的指點,果然挖出了金子和銀子。

范仲淹的詩詞文章俱佳,有《範文正公集》傳世,他的上皇帝表章均為範文,他的散文《岳陽樓記》是千古名篇。

范仲淹關心基層民眾疾苦,詩作《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聊聊數語,表達了對勞苦群眾的無限感情。范仲淹愛兵如子,有邊塞組詞。其中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詞作既慷慨悲涼又柔情似水,儒將的形象躍然紙上。

(責任編輯:正緣)



来源:歷史~History Facebook社團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