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指月之喻(圖)



指月圖(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3年09月19日訊】中秋是個關於月亮的節日,月亮在古代文化中是充滿詩意和哲思的意象。鏡花水月、風花雪月、水中撈月……其中「以手指月」是一個禪宗公案,以譬喻的方式傳達了禪宗對人生與修行真諦的理解。

無盡藏是唐朝武周時期的一位比丘尼(女性修行者)。一天,無盡藏尼對六祖慧能說:「我讀《涅般經》多年,但仍有許多不明白之處,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

慧能答到:「我不識字,請你把經讀給我聽,也許我能幫你釋疑。」無盡藏尼忍不住笑道:「你連字都不識,怎談得上解釋經典呢?」

慧能認真地告訴她:「真理與文字不是一回事。真理有如天空的明月,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能表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並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並不一定非用手指不可。」

無盡藏尼感到這話很有道理,遂將經文讀給慧能聽。慧能一句一句為她解釋,使無盡藏尼大受啟迪。

禪宗的思想中,「指月」的涵意,其實也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用意所在。禪師們運用當下的題材,眼前可見的物或事,來暗示修行的要義不在眼前。換句話說,「指」是一個過渡、一道橋樑、一種銜接,「月」才是終極、目的地、本體。

類似的譬喻也出現在《莊子》中,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這句話中的「指」與「馬」,都是外在的名物,「天地」、「萬物」才是本體。在莊子的看法中,「天地與我並生而同體,萬物與我為一而同類」。因此哲人凸顯「一指」和「一馬」,是要指陳萬物都有的本性。如果以為一指就是天地,一馬就是萬物,那就曲解了這個譬喻的運用。

禪宗以「本來無一物」之境界為上乘,以「萬慮皆空」為至德。主張不立文字,不下註腳,親證實相,方為究竟。但是要傳遞佛法的要義,又不能不利用文字、語言、行為等世間有形的形式。所以,探尋真理的人如果執著於「指月」的手指,那麼就錯失了指外之月了。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