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8年4月在馬爾地夫拍攝的一個居民島
度假天堂馬爾地夫可能淹沒海底欲舉國搬家
這是2008年4月13日拍攝的散落在印度洋上的馬爾地夫部分島礁
海平面上升印度洋島國岌岌可危,旅遊業收入將用於購買未來定居之地
「度假天堂」馬爾地夫欲舉國搬家
飛機穿越印度洋的上空,深藍色海平面上散落著像綠寶石一樣耀眼的馬爾地夫群島。藍天、陽光、海洋、沙灘……這裡被人們喻為「度假天堂」。然而,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這個天堂島國面臨「消失」的危險。
面對危機,馬爾地夫人忙著「自救」,從修建人工島到提升居民環保意識,全力挽救自己可愛的家園。馬爾地夫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還準備購地「遷國 」,這意味著30多萬馬爾地夫人可能會定居別處。然而,基於資金緊張、民眾傳統觀念難變以及目標國選擇等問題,這項計畫能否實施仍是未知數。
3月15日,納希德宣布,通過摒棄石油,改用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馬爾地夫將不再是溫室氣體的淨排放國。在未來的10年內,馬爾地夫會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國家。
「度假天堂」岌岌可危
馬爾地夫是一個印度洋上的群島國家,由26組珊瑚環礁、1200多個珊瑚島嶼組成,綿延長達900公里,平均海拔只有1.5米。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斷上升。最近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由於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約60厘米。如果格陵蘭島和南極西部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情況將更加糟糕。
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使馬爾地夫人認識到曾經垂青他們的大海已經「變臉」。據當地官員估計,在海嘯中,全國40%的地區被海水淹沒,大約10萬人接受緊 急救援。馬爾地夫住房、交通和環境部長穆罕默德·阿斯拉姆說,即使海平面上升速度不快,也會給馬爾地夫造成嚴重影響,「如果預測正確,大約50年以後,我 們將會面臨嚴峻的局面」。
家住馬爾地夫北部的漁民阿卜杜拉·卡邁勒對此深有體會。他說,兩年前,他和妻子以及8個孩子的家距離大海約50米,中間隔著草地和沙灘。可現在,沙灘已經被上升的海平面吞沒,不少鄰居的房屋也遭海水摧毀。
「晚上,我躺在床上傾聽海水拍打我家房屋牆壁的聲音,」卡邁勒說,「孩子們哭了起來。他們很害怕,但是我們不知道應該搬到哪裡去。」
海洋生物是其「盔甲」
看到馬爾地夫的銀色沙灘,容易使人覺得這個「人間天堂」顯得些許「脆弱」,但達爾文曾經解釋過,「這裡的島嶼實際比看起來要堅固得多」——它們其實是海底伸出海面的厚重的石灰石,由無數代包括珊瑚蟲在內的海洋微生物的骨骼組成,幾乎牢不可破。
在日本政府的幫助下,馬爾地夫政府2002年在首都馬累的周邊地區建立起海堤及防浪堤,並明令禁止村民開採珊瑚礁,希望以此增強城市的生存能力。
然而,政府不能控制的是周圍海洋的溫度,而這恰恰是最關鍵的問題。健壯的珊瑚礁能夠自我向上生長並抵消海平面的升高。但如果海洋溫度升得太高,為 珊瑚蟲提供營養的共生藻類將死亡,從而影響珊瑚蟲的生長。通常,這不足以致命,但如果海水持續高溫,情況便不容樂觀。這在11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次,受厄爾 尼諾現象的影響,海面的溫度持續升高,印度洋彷彿經歷著森林大火,在某些地方,珊瑚蟲的死亡率達到70%。
購地「遷國」應對危機
去年11月,馬爾地夫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宣布,為防止海平面上升、民眾失去家園,馬爾地夫將旅遊業的部分收入積累起來,用於購買新土地,安置全國38.6萬居民。
「我們是海平面上升最直接的受害者,我們要做準備,」他說,「我不想看到我們的後代變成環境難民。」
目前,馬爾地夫旅遊業年收入為4500萬美元,政府計畫每年至少拿出200萬美元作為購置新土地的基金。不過,用這些錢購買新土地,可謂杯水車 薪。納希德指出,一些發達國家應當對世界氣候變暖承擔責任,給予馬爾地夫一定資助。一些慈善組織也呼籲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暖以及颶風、洪水 和乾旱等災害性天氣。例如,英國樂施會呼籲發達國家每年拿出500億美元幫助貧窮國家建立環境問題應對機制。
對於舉國搬往何處,納希德心中已有幾個目標國,例如澳大利亞、印度和斯里蘭卡,以及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和基裡巴斯。納希德說,對於馬爾地夫來說,海平面上升問題就像是定時炸彈。有關機構呼籲,澳大利亞政府現在就應該制訂方案,考慮安置馬爾地夫居民問題。
納希德還表示,他認為更理想的方案是向印度南部一個邦購買土地,例如喀拉拉邦,「目前沒有國家說不接受我們」。
背井離鄉諸多問題待解
雖然計畫購置新地,但仍有不少問題需要納希德考慮,「例如,如果馬爾地夫群島沉入海底,所有權歸誰?如果搬到其他國家,還是主權國家嗎?」
「將人口重新安置有可能帶來潛在衝突。」納希德在提到將本國民眾轉移到印度、斯里蘭卡或者澳大利亞時說。當然,對馬爾地夫人而言,印度和斯里蘭卡可能文化差異要小一些,現在已經有很多富有的馬爾地夫人在斯里蘭卡買了房子。但是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比如法律等等。
「真正的問題就是制度上的,一個國家不可能到另外一個國家去永遠做客。」倫敦國際環境與發展學會氣候變化小組負責人胡邱表示。基於傳統觀念,不少馬爾地夫 人還不能接受購買新土地的方案。當地一個環保組織負責人阿里·裡勒萬說:「大多數馬爾地夫人不願意背井離鄉,到遠處居住。我們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我們不 願意到其他國家當二等、三等公民。」
居民卡邁勒聽說總統準備購買新家園的計畫後表示,像他這樣的漁民不想搬到遠處居住,「馬爾地夫是一個漁民國度,如果改變這一點,我們的‘翅膀’就被折斷了。 」
目前,馬爾地夫35歲以下人群佔總人口的比例是75%,而30%的年輕人吸食海洛因。不少人認為,納希德政府應當著手解決這些社會問題,而不是考 慮攢錢購買新土地。現年43歲的馬爾地夫婦女法烏茲亞·馬希爾是7個孩子的母親。她認為應對海平面上升不是當務之急,「我們有許多問題等待解決,例如犯罪 和吸毒」。
還有人指出,受海平面上升困擾的國家不隻馬爾地夫,孟加拉國、越南和埃及等國也面臨著相同問題,因此納希德的訴求可能會顯得微不足道。例如,在未來40年,孟加拉國大約17%的土地面積可能被淹沒,導致至少2000萬人無家可歸。
竭盡全力保衛家園
馬爾地夫首都馬累島共有居民1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街道兩旁建滿了房屋,公共場所面積狹小,人們生活十分跼促。由於住房狹小,一些家庭只能輪流睡覺。於是有人提出修建高出海平面3米的人工島。
早在幾年前,馬爾地夫政府就在馬累島附近修建了一座胡爾胡馬累人工島。這個人工島距離馬累島很近,如同馬累島的「衛星島」。胡爾胡馬累島建造工程 始於1997年,分階段完成。島上沒有多少休閑娛樂活動,也沒有都市人嚮往的夜生活。從該島前往馬累島的唯一方式是乘坐渡船或者快艇。儘管如此,島上的居 民卻滿意這裡的生活,因為逃離了煩人的交通堵塞和人口擁擠。
無論納希德還是阿斯拉姆都不排除修建人工島的可能性。 「現在國民不是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充耳不聞,就是聽夠了‘世界末日將要到來’的言論,」納希德說,「因此我們必須髮揮足夠的想像力提出積極的建議。」
此外,馬爾地夫政府正逐步施行著一些島嶼的「墊高」工程。在這些島嶼上,海灘將被樹木及灌木墊高,而中心居民區則將使用垃圾墊高。環境建築戰略方針部門的代理主任阿姆賈德·阿不都拉表示,「如果有必要,我們將離開馬爾地夫,但只要有可能,我們希望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