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轉70年:流亡上海的猶太人


水晶之夜」這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名詞,卻是與歷史上醜惡的納粹迫害猶太人暴行聯繫在一起的。

1938年11月9日的這一夜被稱為「水晶之夜」,也被稱作"碎玻璃之夜"。猶太人的商店櫥窗被砸碎,商店遭搶劫,猶太教堂被焚燬,這一夜也是納粹大規模殘害猶太人罪行的開端。70年後,聯合國和德國都舉行了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讓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慘痛教訓。讓我們也一起把目光轉回70年前的上海,回顧一下當時避難的猶太人在上海的生活。

威廉·曼是在「水晶之夜」發生之後,流亡到上海避難的猶太人之一。他來自曼海姆一個傳統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有名的神經科醫生,他本人在大規模迫害發生之前也在曼海姆商學院任教。在納粹德國揭開了反猶屠猶序幕之後,很多國家在接收避難猶太人方面設立了重重手續和關卡。

"11月9日那一夜之前,我及時從家裡逃了出來,藏到海德堡的森林裡,才沒有被逮捕,躲過了這一劫難。幾天後,我收到海德堡大學的一份通知,告知我不能再進入海德堡的校園。那個時候我就知道,我必須盡快離開德國。但是,我應該去哪裡呢?"威廉·曼回憶起70年前的歷史這樣說道。

當時上海是唯一一個無條件收留猶太人的城市,前來避難的猶太人無需辦理任何簽證手續。於是,22歲的威廉通過法蘭克福的一家旅行社,輾轉過境瑞士,然後乘船穿過蘇伊士運河,從孟買飄洋過海到了香港,在漫長的三個星期的長途顛簸之後,威廉才最終抵達上海。

和當時在上海生活的大多數外國人不一樣,在這裡避難的猶太人大多並不富裕,來自教師、醫生和小商人階層。因此他們基本上都生活在虹口區,那裡的情況和燈紅酒綠的法租界和英美國際租界有著天壤之別。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貧窮景象,是我們在歐洲絕對無法想像的。有人在路邊死去,卻沒有人去管。還有滿街的乞丐,和那些被重物壓彎了腰的搬運工人。然而,在上海的另一邊,上演的卻是繁華富裕的生活。"威廉說。

上海接納了3萬多名來自歐洲的猶太難民

據上海猶太研究中心的潘光教授研究統計,從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後接納了3萬多名來自歐洲的猶太難民。除數千人經上海去了第三國外,到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變發生時,仍有大約2.5萬猶太難民在上海棲身。上海一個城市所接納的猶太難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印度所接納的猶太難民的總和還要多。

許多猶太難民剛來上海時都感到十分沮喪和悲哀,開始強烈地想念歐洲的家鄉。"假如我能有一天再回到歐洲,那麼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這樣的字句時常出現在流亡上海的猶太人的書信中。

然而,這些猶太難民事後才知道,與留在歐洲被納粹殘忍殺害的數百萬同胞相比,自己能逃到上海真的是萬幸。1942年7月,納粹蓋世太保駐日本首席代表梅辛格上校來到上海,向日本佔領當局提出了屠殺猶太人的"上海最後解決方案",要求日本佔領當局抓捕在上海的所有猶太人,並建立三個集中營關押屠殺他們。這個方案最終因德日之間的分歧而未能付諸實施。儘管1943年2月日軍在虹口建立了"無國籍難民隔離居住區",所有歐洲猶太難民被強令遷入該區,但所幸幾乎所有的上海猶太人都熬過大戰而倖存了下來。

 



来源:德國之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