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神傳給人的,華夏文明是半神文化,歷史上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就是這樣,他們秉承上天的旨意,以德教化百姓,完成他們的使命,為百姓所擁戴,並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歷代傳頌。五帝時代是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是大道昌明、內容豐富多彩的一個時代,也是真正人類應有的生活狀態。人們敬天敬神,對上天充滿了感恩,尊崇道德,萬邦協和。據《史記》記載:"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帝嚳、堯和舜。
黃帝被稱為華夏的"人文始祖",傳說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在神兵的幫助下平定了暴虐百姓的九黎族蚩尤。他巡察天下,體察民情,懲治那些違規、嚴重失職的官員。祭天於泰山時,大象駕車,蛟龍出顯,雨師灑道,風伯掃地,鳳凰覆於上,虎狼伏在前,鬼神後隨,場面何等壯觀!他為此創作了第一支樂曲,名《清角》,曲調昂揚激盪,感天動地,流傳後世。他順天而治,行道天下,觀測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以制定曆法,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使"天不異災,土無別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寶";播百谷草木,創文字,建舟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年年豐收,沒有賊盜毆鬥,甚至虎豹不傷人,鳥獸蟲蛾都受到他的感化。黃帝治世的同時修身求道,從不懈怠,後來功德圓滿,得道升天。
顓頊帝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他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天理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神明。他為帝時,疆域北到幽陵,南到交趾,西到流沙,東到蟠木。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沒有不歸服他的。顓頊帝讚嘆大自然的欣欣向榮和萬物各種美妙的聲音,命人創作了樂曲《承雲》讚頌上天的盛德和表現春天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又命人鑄造了一口洪鐘,鐘聲朗朗,響徹雲霄,迴盪在天際。
相傳帝嚳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自幼聰明豁達。身為帝王,他遍施恩澤於眾人而不考慮自身。他高瞻遠矚,明察秋毫,順應上天的意旨,瞭解百姓之所急。行仁德而不失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道德高尚,天下無不歸順。他對收取的土地上的物產,一向節儉使用;行動合乎時宜,吃穿用度與百姓一樣;愛護並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的迎送日月的出落;明識鬼神,慎重的加以侍奉。
堯帝的品質和才智也是非凡絕倫,《史記》上說:"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他觀測天文、欽定曆法;"興利除害,伐亂禁暴";設立"誹謗木"(今華表),博納眾諫,任人唯賢;推行德教,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教育百姓和睦相處,做到"九族既睦",使民風淳厚。堯帝親自製作了樂舞《大章》以祭祀神明,寓意以德敬天,節奏平和而莊重。《尚書• 堯典》說:"堯,克明峻德,以親九族,平章百姓,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舜帝自幼"睿哲文明,溫恭允塞"(《尚書•舜典》),孝聞天下,德播世間。舜的父親是位瞽叟,人很糊塗。舜的生母早死,繼母不賢。繼母生的弟弟名叫像,驕橫跋扈。全家人都容不下舜,時謀陷害,舜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卻能孝順父母,善待兄弟,以德報怨,他的寬宏氣度後來感化了家人,使其皆改惡從善。他耕於歷山,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他人;漁於雷澤,把經營好了的漁場讓給他人;帶動河濱制陶的工匠精心製作,不粗製濫造;無論在哪裡,他高尚的德行都能夠感化周圍的人,以致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為帝后,推行禮樂文化,加強祭祀活動,並配以文學詩歌,表現出他對禮樂祭祀的重視和對百姓的關切與期待。舜帝製作了《韶樂》以祭祀神明,其平和德音使"鳳凰來儀,鳥獸化德"。《韶樂》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經典的地位,孔子稱其"盡美矣,又盡善也"。
五帝時代是德治社會時代,君王高尚的道德與天相配,澤被宇內,人們敬天信神,世風祥和,對所有的東西都能表現出不爭,天下一派清明、太平景象。千百年來,順天意、重道德,歷來為人們所遵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