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范仲淹


范仲淹,宋朝人,太宗端拱二年(西元989年)在徐州(今江蘇徐州)出生。兩歲時,父親病逝。母親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從朱姓,取名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仲淹自幼好學,二十一歲時去長白山的醴泉寺讀書,日夜不息。他常常一天只吃兩餐,將每日煮的一碗粥,分為四份,早晚吃兩份,撒些鹽拌上一些青菜,以此果腹。他看朱家兄弟用錢不知節制,便常常勸誡他們,朱家兄弟不悅的回道:"我們花的是朱家錢,關你什麼事?"仲淹聽完一怔,覺的話中有話,繼而知道自己的身世,就決心脫離朱家,改姓歸宗,並前往南京求學。

仲淹在南京苦讀。讀書疲憊的時候,便以冷水洗臉來提振精神。有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往去看皇帝,仲淹卻閉門不出,誦讀如舊。有同學問他為何如此,他卻回答:"日後再見未晚!"一位同學是南京長官之子,知道了這事,回去告訴父親,他父親便送些美食給仲淹,他竟一口不嘗,並說:"感謝長官深厚情意,我已習慣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食,日後怕吃不得苦。"果然隔年他就高中進士,見到皇帝,並把母親接來奉養,正式恢復了范姓。

入仕後的仲淹看到筑於唐朝的捍海堤已經殘缺不堪,每年入秋,海潮越堤而入,田地農莊被淹沒,退潮以後,原本的良田都變成了不能耕種的鹽鹼地,老百姓無以營生,紛紛攜家遷逃。這件事雖不屬范仲淹的職權範圍之內,但他仍積極上書建議修復捍海堤。朝廷便任命范仲淹主持修堤工程,仲淹不辭辛苦親臨工地,官民一心,工程進展很快,終於完成捍海堤的修復,遷離的居民也返回家園。縣民感念范仲淹的德政,往往以範為姓。

仲淹有此政績,便調到朝廷擔任秘閣校理。到了朝廷,范仲淹更關心朝政和民間利病。仁宗天聖七年冬至時,天子打算率領百官向太后祝壽、朝拜。范仲淹上疏勸止說:"奉養尊長在家裡,用家人之間的禮數,是可以的,但今在朝廷上與百官同列朝拜太后,是不可成為傳之後世的禮法,請皇上三思。"他並且上疏請太后還政。

有人勸他不要如此鋒芒畢露,他說:"我的官職微小,俸祿不多,但也有三百貫銅錢的俸祿,相當於兩千畝地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祿米,不去為國為民設想,那和專門糟蹋糧食的螟蟲又有什麼兩樣?人都說犯上直諫會給自己惹禍,不是明哲保身之計。其實這樣的人才是沒有遠見的,他們不瞭解:只有官員都敢於直言,君主才不犯錯,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禍患才能不生,天下無憂。這才是遠離禍亂、保全自身的根本之道。"

仁宗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京東和江淮鬧飢荒,范仲淹奏請朝廷前去救災,朝廷不理不睬,范仲淹對此十分氣憤,當面質問宋仁宗:"如果宮中半天不吃會如何?現在許多地方老百姓沒東西吃,豈能不管?"說的仁宗無話可回,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帶安撫災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開官倉賑濟災民,免除了災區的部分賦稅。他還把飢民吃的野草"烏味草"帶回來獻給仁宗,並請皇上轉給後宮貴戚們看看,讓他們瞭解老百姓過的苦日子,以提醒他們不要過分奢侈。

仁宗景佑二年(西元1035年),范仲淹被貶到故鄉,並在蘇州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蓋一所住宅。他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這位先生巡視一遭後,向范仲淹賀喜道:"這是一塊能出公侯卿相的風水寶地。"范仲淹聽了笑道:"若是如此,要讓出此地興建學堂,使士人在此學習,公侯卿相不是更多嗎?"於是,范仲淹就在這裡建起郡學,延請名師講學。不久,造成空前盛況,各地也紛紛仿效。故後人有"蘇學天下第一"之稱。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冬天,西北邊境原本臣屬大宋居住在甘州和涼州的黨項族首領元昊自稱皇帝,建國號大夏(西夏)。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措手不及,在這樣嚴重的局勢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文武全才。將他召入朝,任命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全面統籌邊防,任命范仲淹和韓琦同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

范仲淹廢寢忘食的思考對西夏的戰略方針。他認為宋軍缺乏強將精兵,戰鬥力差;西夏軍兵精馬勁,加上西夏都城又遠在黃河以北的興慶府(今銀川市),若宋興兵深入,很容易遭到截擊而被殲滅。但是,夏國經濟力量薄弱,糧食不足,絹帛、瓷器、茶葉等都需從宋朝輸入,這是它的致命弱點。只要宋軍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努力修固邊城,同時精練士卒,在西夏大舉進攻時,扼險堅守,這樣西夏就無隙可乘,若西夏屢屢興兵卻無功而返,其經濟就會衰敗,軍隊的鬥志也會逐漸喪失,到那時就可迫其講和了。

同時范仲淹招撫宋夏交界的少數民族--羌族。由於羌族力量單薄,他們在宋、夏間持觀望態度,有的曾投靠西夏,為元昊作過嚮導。範仲俺一方面筑堡立寨,切斷他們與西夏的聯繫,並用兵保護他們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招撫他們,羌族酋長來見,范仲淹屏退衛兵,親自接入內室,推心置腹相談。族人親熱地喚他"龍圖老子"(當時範仲俺的職銜是龍圖閣直學士, "老子"則有尊敬之意)。對受戰爭殘害的羌族人民則撥給空地,併發放糧食、農具等幫助他們重拾生計。這一政策更受到羌族人民的擁護。這樣,羌族部落紛紛歸附宋朝,擔任宋軍的嚮導,並出兵助戰,有力的支援了宋軍。

此外,范仲淹將朝廷賞賜給他的金帛都分發給將士,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這樣,在范仲淹的率領下,西北軍中出現許多像狄青、種世衡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

實施以上的措施後,扭轉了宋朝被動挨打的局面,使已經破壞的邊防從新建立起來。邊境上流傳著一首歌謠:"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而西夏由於長期用兵,財用匱乏,無力戰爭。這樣,雙方開始議和,宋夏恢復了和平,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

不久,由范仲淹主導推行的"慶歷新政"限制了權貴、官僚的既得利益,招致了猛烈的攻擊而失敗,范仲淹被貶到鄧州。他接到好友籐宗諒從岳州(今湖南嶽陽)的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一篇記。范仲淹為了激勵遭到貶黜的朋友們,便答應了宗諒的請求,就在鄧州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范仲淹用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色,並且借景抒情,勸勉失意志士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擺脫個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曾經立志設置義田來照顧貧困的鄉親,但他為官三十年一直無力完成,直到他當了陝西招討使和參知政事,才有足夠的俸祿,購買家鄉附近的良田一千畝,名為"義田",選擇族中年長且賢能的人,掌管財物及資金的調配,救濟貧困及親族的人。他去世後,後代子孫也繼承這項濟助族人的遺願。

當范仲淹病的很嚴重時,皇帝常常派遣使者賞賜藥物,范仲淹過世後,皇帝哀悼很久,又遣使慰問范仲淹的家人,到埋葬時皇帝親自撰寫范仲淹的墓碑,內容為"褒賢之碑"。范仲淹事母至孝,當官後仍然維持貧時生活情景,沒有賓客到訪時,用餐只準備一樣葷菜;妻子衣食和尋常人家一樣。對族人及讀書人卻非常的愛護及慷慨好施,所以有很多的讀書人經范仲淹的提拔而當官,雖是一般的平民也都知道范仲淹的名字。范仲淹為政忠厚,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人民都感念他的德澤,尤其是邠州和慶州的百姓,與歸附宋朝的外族人民,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紀念他。當他死去的噩耗傳到各地,人們深為嘆息,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羌族,數百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傷,且齋戒了三天才散去。









来源:明心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