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光是前志願軍十五軍四十五師135團的士兵。但該軍軍長秦基偉卻在他的回憶文章裡不留餘地地排除了黃繼光事跡的可能性。2000年《解放軍報》組織了《紀念抗美援朝50週年》大型專題,其中有一篇秦基偉較早時寫的《鏖戰上甘嶺難忘的七天七夜》(http://www.chinamil.com.cn/item/kmyc50/huiyi/qjw.htm)。根據秦在文中的說法,黃繼光陣亡於其中的那次戰鬥其實在黃繼光介入之前幾個小時就已勝利結束了。他在文中說到志願軍1952年10月19日黃昏發起收復陣地的戰鬥時,稱部隊「激戰到半夜,全部恢復了表面陣地」。而中國大眾所熟知的黃繼光事跡是在幾個小時後的凌晨發生的。秦基偉的「提前勝利」排除了黃繼光作戰所需要的時間。使得堵槍眼壯舉成為不可能事件。
關於黃繼光的陣亡時間,最早提到的是上面那個新華社的「各方仔細核查」版:「這時天快亮了,四十分鐘的期限快到了,而我們的突擊隊還在敵人的火力壓制之下衝不上來」。幾十年來此說法基本沒變。中國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中的《黃繼光》說,黃繼光出發前「東方升起了啟明星,指導員看看表,已經4點多了」。1990年鄧力群等人主編的《當代中國叢書抗美援朝戰爭》中,說黃繼光請求完成爆破任務的時候,「離天亮只有40多分鐘了」。2000年12月新華社記者李石元採訪黃繼光生前所在連連長萬福來,萬說的時間也是「1952年10月20日凌晨」。
「午夜全部恢復陣地」與「黎明時仍有陣地尚未收復」是兩個完全互斥的事件。不可能同時為真。黃繼光的犧牲是「為我軍勝利開通道路」的。因此在他的犧牲時間必須在勝利來到之前而不能在其之後。秦基偉讓戰鬥提前「勝利」掉,使得黃繼光英雄無用武之 「時」。既然陣地在「半夜」就已經「全部恢復」,那麼當黎明前黃繼光來到時,敵人已被殲滅,陣地已在「我軍」手中好幾個小時了。現場必是無敵可殺,無堡可堵的局面。即便還有地堡,也已經成為「我軍地堡」,黃繼光還堵個什麼勁?他除了和戰友們一起打掃戰場清點俘虜加固陣地等之外,恐怕沒別的事好做。
黃繼光事跡對十五軍和秦基偉本人十分有利。他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黃繼光事跡。現在卻發生了十五軍軍長親自否定十五軍的大英雄的怪事。這是完全不合情理的。應該是秦基偉一時疏忽造成了筆誤?但是筆者查對資料時,卻意外地發現居然不是筆誤。黃繼光的作戰時間不但被他生前所在軍的軍長否定,也被所在的四十五師政治處幹部所寫的書否定。這問題就大條了。該師政治處幹部李明天、王精忠、李天恩三人合著的《上甘嶺大戰》一書中說:「10月19日17時30分,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兵兩個營一次齊放後,繼之在103門山、野、榴炮的支援下,7個突擊連(含坑道部隊兩個連)、分別向敵人佔領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表面陣地實施反擊。… 戰至20日1時,殲敵5個連,恢復了全部陣地」。
部隊「恢復全部陣地」的時間,軍長說是「半夜」,師政治處幹部說「20日1時」。顯然兩者都排除了黃繼光在20日黎明為奪回陣地而作戰獻身的可能性。黃繼光是志願軍十五軍四十五師的英雄。現在軍長否定了他,師政治處也否定了他。一個連本軍本師都不認賬的「英雄」,教我們如何接受?
事情還沒有完。否定黃繼光的還有更權威的解放軍文獻。2000年由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史》,是解放軍當局出版的關於朝鮮戰爭的最權威文獻。該書根據中央軍委決議,以前副總參謀長徐惠滋為領導組長組織編寫,並列入解放軍「九五」科研重點課題的項目。其權威性無可質疑。該書第三卷第292頁中說:「19日晚,志願軍第四十五師組織第134和第135團共3個連,在火箭炮第209團一次齊放和其他炮火支援下,對佔領597.9高地的美軍發起反擊。在堅守坑道部隊的配合下,至20日1時,全殲佔據597.9高地表面陣地的美軍第7師共5個連,全部恢復了表面陣地」。
這資料白紙黑字說的也是「20日1時」。不等黃繼光出場,部隊就已經 「全部恢復了表面陣地」。至此,不說「黃繼光堵槍眼」已被解放軍「正式」否定的話,至少可以說它已被「明確」否定了。「黃繼光堵槍眼」故事從第一天起就問題叢生、麻煩不斷。早在1952年它剛誕生一個月時就被新華社推倒重來過一次。現在又被本軍、本師和中央軍委組織編寫的文獻否定。你想堅持說這種東西還有可信性,是否蓄意侮辱自己的智力?
八、解放軍權威人士為什麼要否定黃繼光?
難道秦基偉李明天以及解放軍其他文獻編寫人員不知道黃繼光要在黎明時出場堵槍眼嗎?這也不可能。全國小學生都知道的事情,他們這些解放軍大爺們,特別是「英雄所在部隊的首長」們反倒不知道,怎麼說得過去?他們肯定知道。關鍵之點,也是最令人難以理解之點,在於他們明明知道還要這樣寫,明知兩件事互相衝突而故意不解決。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如果你讀一讀李明天等三人合著的《上甘嶺大戰》,更會難以相信該書竟把兩個互斥事件放在書的同一頁上。生怕讀者錯過這矛盾現像似的。在該書的第89頁上,上一段講「戰至20日1時,殲敵5個連,恢復了全部陣地」。緊接著下一段卻講零號陣地其實到天快亮時還沒攻下來,於是黃繼光挺身而出等。這樣公然地在同一頁紙上「明知同根生,相煎不勝急」的作品,實屬罕見。
解放軍各級公然否定自己樹立的英雄,非常不合理。這現象提示我們:內中一定有假。因為真實事件不可能出這種矛盾。世間的真實事件,無論多麼複雜多變,事件之間總是互相銜接又互相印證,融合一致天衣無縫。黃繼光獻身和部隊全面收復陣地這兩件事,如果都為真的話,也會具有天然的和諧性。絕不可能衝突。現在搞到兩者尖銳對立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說明其中至少有一假。而現在查明的情況還不僅僅是一假,而是兩者均為假。兩假在炮製過程中缺乏照應,才導致了事件衝突。由於早年宣傳黃繼光時只講英勇情節,沒有透露作戰的具體日期和地點。一般讀者無從將兩個事件進行對照,事件衝突的情況沒有引起注意。幾十年後,各種關於上甘嶺作戰的資料越出越多,細節開始加入,事件衝突的情況就浮現了。但此時生米已經做成熟飯,無法改回去了。
讀者可能問:你有什麼證據證明秦基偉們故意把「勝利」提前,害得黃繼光無法完成壯舉?如果秦基偉們要編造,難道不會索性編得圓滿一些嗎?又何必留下如此明顯的矛盾,輪到你來挑?其實我也這樣想過。秦基偉們既然要編造,何不把「全部收復陣地」的時間安排在黃繼光故事完成後的清晨?這一來不就一通百通,一順百順了嗎?晚幾小時勝利又有什麼關係?況且是包含了黃繼光事跡在內的更輝煌的勝利。不是更有價值嗎?黃繼光事跡對十五軍以及秦基偉們十分有利,十分珍貴。他們何苦去排斥?顯然,如果沒有非常不得已的原因的話,他們決不會這樣做。想來他們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困難,或有某種難言的苦衷。為了找到這苦衷內情,我們必須較深入地瞭解1952年10月19日黃昏發起的這場戰鬥的情況。
九、關於黃繼光陣亡於其中的那次戰鬥
這場戰鬥於1952年10月19日傍晚17點30分發起,次日清晨6時多結束。以目前可得的資料所判知的基本事實是:1、志願軍在這次戰鬥中嚴重失利。不管是午夜還是黎明,四十五師部隊均沒能全面收復陣地。特別是沒能收復主峰597.9高地。2、但是此次戰鬥非常重要。作戰失利要嚴重影響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和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的個人前途。因此他們不得不謊報戰果。3、天亮後戰場格局清晰,不便於謊報。秦基偉和崔建功們只能藉著夜間混戰的情況修改戰果,才能謊稱「全面收復陣地」。4、在秦基偉和崔建功們向上級謊報「午夜全面恢復陣地」的同時,軍內政治部門和新華社也編出了各種英雄事跡。分工造假而缺乏統一協調,因此出了紕漏。下面分點說明。
1、志願軍的這次戰鬥嚴重失利。
這場戰鬥於1952年10月19日黃昏五點半發起。志願軍先用空前猛烈的炮火轟擊敵方陣地。爾後從多個方向發起進攻。志願軍計畫奪回包括主峰597.9高地(美軍稱598或三角山)和537.7高地北山在內的十多處陣地。在上甘嶺東側,志願軍取得了成功,在天亮前攻佔了由韓軍守衛的537.7高地北山。但在上甘嶺西側,志願軍的進攻卻嚴重受挫。這一側的志願軍分兩路對主峰597.9高地及其西北山梁的系列陣地展開進攻。奉命攻擊主峰的是134團八連、四連等。奉命奪取西北山梁系列陣地的是135團的六連、五連等部。134團八連、四連等事先潛伏於597.9高地山下的坑道中,意圖以突然的動作奪取主峰。但由於在開戰前部分坑道遭到美軍破壞和監視,總攻開始後他們僅能發起微弱攻勢。經短暫交火即被美軍擊退。聯軍次日發表的戰報說志願軍曾到達距離主峰300碼(約270米)的地方。旋被擊退。而135團六連、五連等這一路發起的進攻戰鬥非常激烈,延續時間最長。他們計畫首先攻取六號高地(美軍稱Pike's Peak),然後向東南進擊主峰與134團會合。但守衛六號高地的美7師17團3營L連頑強抗擊,遲滯了志願軍的進攻。由十五軍幹部張嵩山所寫的《攤牌爭奪上甘嶺紀實》一書承認,當晚志願軍「付出極大代價」才佔領六號陣地。美軍資料表明美軍L連損失也很重。雙方爭奪十分激烈,多次展開肉搏。L連排以上軍官非死即傷。該連不得不放棄六號高地向主峰方向且戰且退。美軍緊急派出增援部隊。先是從本營的其他各連抽出若干幾個排增援。後來更從32團派出兩個連馳援。美軍並把所有可用的炮火都用於壓制這一路志願軍的進攻。志願軍攻勢漸漸減弱,最後終於被止住,與美軍形成對峙。到天亮時,暴露在美軍陣前的志願軍部隊在美軍炮火持續轟擊下逐漸動搖。先是出現了零星退卻逃跑現象,很快即發展成全面潰逃。美軍趁勢集中所有炮火予以追擊。志願軍頹勢難止,一路逃回六號陣地。這樣,志願軍苦戰一夜的戰果只獲得兩處陣地:537.7高地北山和六號高地。遠遠沒有完成任務。
2、使秦基偉崔建功們不好辦的是,這一天志願軍打的極重要的「政治仗」。
整個上甘嶺戰役,最後以聯合國軍認輸而告終。這是歷史事實。不計較人命代價的話,志願軍方面的確有理由驕傲地慶祝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但在1952年10月裡,志願軍還沒有看到勝利的曙光。志願軍這一段的戰鬥都打得很糟。傷亡慘重而保不住陣地。就在10月初,享有「萬歲軍」稱號的志願軍王牌38軍,以全新蘇式裝備同人數居於劣勢的韓九師爭奪白馬山。卻被打得狼狽而歸,首開志願軍敗給韓國軍隊的記錄。志司在10月15日給十五軍的電報中承認38軍甚至難以啃下韓軍「一個加強營的陣地」。而十五軍部隊情況也不好,此時正處在人員傷亡和陣地丟失的高峰時期,士氣十分低落。10月18日,十五軍四十五師首次喪失了上甘嶺地區全部表面陣地。三兵團司令員王近山對此十分不快,他在電話中向秦基偉發火道:「你今天晚上一定要把兩個山頭給我奪回來!奪不回來你乾脆回家放羊去!」。而秦基偉心情也很壞,10分鐘後他即將壓力向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傳遞:「你要是奪不回陣地,你就別回來見我!」(葉雨蒙《出兵朝鮮紀實》第668頁)。王近山所說的「兩個山頭」,就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從這一段情況看,志願軍高層憋著一股窩囊氣,急於打個「翻身仗」。而且10月19日離10月25日誌願軍入朝參戰兩週年紀念日很近。國內剛派出一個大型的慰問團來到前線。志願軍領導顯然有打一個勝仗給「祖國慰問團」看看、向週年紀念日「獻禮」的意圖。從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親自為此戰調派喀秋莎火箭炮團的情節看,志司對這一仗很重視也捨得投入。美韓軍在第二天都指出19日晚志願軍的炮火異常猛烈。有的說是朝鮮戰爭以來最猛烈的一次。有的指出志願軍發射的彈藥量已經超過了聯軍。而志願軍投入的兵力,聯軍估計為兩個步兵團。志願軍方面的數字則從三個連到七個連不等。但從四十五師當日傷亡3000多人的情況看,投入兩個團的說法是可信的。
開戰前,志願軍當局做了一個罕見的安排。竟把慰問團成員請上五聖山,讓「祖國代表」們拿著望遠鏡親自觀看戰場實況。這顯示志願軍高層信心很足。也許他們覺得投注了巨大的資源,兵力規模與地面火力上均佔明顯優勢,志願軍應能輕鬆取勝。毫無疑問,這個做法也加大了秦基偉崔建功們的心理壓力。促使他們在作戰中不顧一切野蠻用兵,只求取勝。而志司高層對此戰獲勝過於樂觀,缺乏失利的心理準備。期望越高,當失利成為現實時惱怒當然越強。這又必然促成在秦基偉崔建功們作戰失利後極力設法掩蓋敗績。
3、二十日天亮後上甘嶺西部戰區格局清晰。不便謊報。秦基偉崔建功只能從夜間混戰中安排「全面收復陣地」。
志願軍全力進攻近十個小時,付出慘重代價卻只收復了兩個陣地。王近山嚴令收復的「兩個山頭」只取得一個。最重要的主峰597.9以及靠近主峰的幾個高地仍然在美軍手中。此戰不能說完全失敗,也屬嚴重失利。面臨著「回去放羊」等後果,秦基偉崔建功們不在戰果上作手腳就過不了關。他們需要聲稱「全面恢復了陣地」。但是謊報這個戰果的難度比較大。因為它不同於謊報殲敵人數。依解放軍的習慣看,在殲敵人數成果上吹吹大話不太要緊。上級即使不相信也不會很怪罪。但謊報陣地得失則關係軍事要害,非同小可。無論什麼軍隊,對於陣地歸屬,戰線走向、敵我識別範圍等要緊情報均不能容許隨意作假。否則仗就沒法打了。
志願軍的各兵團和志司都有自己的情報部門,時刻觀察收集各種資料。朝鮮人民軍以及蘇聯顧問參謀機構也有自己的戰場觀察和情報收集機構。從五聖山觀察哨所俯視上甘嶺地區,用一架普通望遠鏡即可清晰分辨誰佔據著各山頭的陣地。而美軍幾乎天天發布戰報。作戰前線還有各國媒體記者採訪。兵團和志司以及蘇、朝各方對前線狀況十分瞭解,很清楚20日天亮後主峰等陣地依然在美軍手裡的事實。
根據聯軍戰報以及西方記者從前線採訪發回的報導,美軍於19日晚成功地守住了包括主峰在內的大部分陣地,而韓軍失去所守衛的537.7高地北山。20日白天韓軍發動反攻,奪回了537.7高地北山。因此上甘嶺東側戰況激烈。但上甘嶺西側美軍防區內則相當沉寂。自從早晨6點多志願軍部隊被打回Pike's Peak(六號高地)後,這個地區基本沒有戰鬥。聯軍戰況通報說,20日白天這一地區的雙方除了零星冷槍射擊之外,都沒有試圖進攻對方。
秦基偉崔建功們如果把「勝利」定在黃繼光陣亡後的天亮時分,勢必無法向上級解釋為什麼天亮的時候主峰等陣地還在美軍手裡的事實。他們不能公然對抗上級已掌握的情報。挑釁上級知情能力的後果要比「回去放羊」更嚴重。此路不通。他們能做到的,是藉著夜間激烈混戰的情況搞渾水摸魚。他們安排得比較巧妙:首先,他們把戰果比較好的午夜時分算作戰鬥結束時間。那個時候志願軍部隊進到了離主峰較近的地方。美軍戰報提到志願軍「一度攻至離主峰300碼之處」。這無疑給秦基偉崔建功們聲稱「收復主峰」提供了方便。才不過兩三百公尺的距離,稍微「模糊」一下就算到了山頂。黑燈瞎火的誰說得清呢?「美國侵略軍」發表的戰報總不能都相信吧?鑒於「美帝國主義固有的欺騙性」,理直氣壯地減去這三百碼,不就完成「收復主峰」的任務了嗎?而「收復主峰」是最關鍵的成果。有了這個成果,其他陣地即便還在美軍手中也可以忽略不計了。這樣,「全面收復表面陣地」的戰果就出來了。對於攻擊受阻的志願軍部隊在天亮時被美軍炮火轟回這一段過程,則被秦基偉們劃入「另一次」戰鬥中去。這是秦基偉們「午夜勝利」法中最精妙的一筆:一場戰鬥變成了兩場,「進攻未達被擊退」變成「曾經攻佔然後又失守」。一次敗仗變成了一勝一敗,攻堅未得變成先得後失。改動不算太大,卻有了「勝利」可言,總算是「完成過」任務了。當然,為了使「兩場戰鬥」的說法顯得合理,中間就需要有個合理的間隔。間隔不能太短,否則與「反覆爭奪」分不清。「勝利」不夠結實穩定。但間隔也不能太長,否則陣地在天亮前「來不及失守」,無法符合天亮時格局,也會露出馬腳。秦基偉們只有讓「我軍」在午夜勝利,才能留出足夠的時間去實現這一切。他們留幾個小時給美軍去「組織反攻」,把美軍「反撲」定於 「凌晨五時」開始。這樣一來,主峰即可天亮前後「及時失守」了。20日白天美軍還在主峰上的情況也就好解釋了。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們大功告成,一切完滿。只可惜漏掉了黃繼光。
4、花開多支,各自表述;缺乏協調,鑄成大錯。
正當秦基偉崔建功們為了向上級交代而把戰鬥「一分為二」的時候,四十五師各部也展開了各種「英勇事跡」的編造活動。這種「樹英雄」活動對於戰鬥失利的部隊非常重要:仗是打得不好,但好在大家都無比英勇。失利的責任就會減輕一些。橫豎不是我軍無能而是美軍太狡猾。我們的戰士甚至在堵著槍眼的時候還積極主動地兼顧別的工作。都努力到這份上了,還要我們怎麼樣?各方都在積極編造光彩故事,忽略了互相協調。新華社的任務是搞好宣傳,很可能不知道也不在乎秦基偉崔建功們改動「我軍勝利」的時間。因而仍然把凌晨留給黃繼光去「堵槍眼」。從此鑄下這「千古之恨」。不過這在當年以及其後的幾十年裡都不是問題。一來中國老百姓根本無權質疑。反正你解放軍造什麼大家就學什麼。二來從50年代到80年代,當局都是單獨宣傳黃繼光在「一次戰鬥」中的事跡,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日期。中國公眾實際上也無從把該事跡與其他事件相對照。所以秦軍長崔師長們的「午夜勝利」說一直很安全。安全到他們可以完全忘記黃繼光。直到2000年前後更多上甘嶺作戰具體情況透露出來後,這個漏洞才有可能被發覺。但此時已經太晚了。
十、解放軍弄虛作假的風氣有多濃?
可能有讀者要抗議:你造謠!我們的解放軍哪裡是這個樣子的?一支弄虛作假的軍隊怎麼可能打勝仗?為此,我覺得有必要就解放軍弄虛作假風氣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誠然,「軍中無戲言」。任何軍隊都不會允許部隊在影響軍機大事的問題上說假話,否則軍隊不能作戰。解放軍在這方面也不例外。解放軍的弄虛作假,主要集中在有利於本軍隊打勝仗的項目上。諸如謊報戰果,編造英雄以及瞞報傷亡損失這一類弄虛作假對解放軍打勝仗有極大幫助。在解放軍所處的特定環境下,弄虛作假的確幫助他們打勝仗。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解放軍的「特定環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解放軍是一支嚴重依賴矇蔽士兵思想的軍隊。維持該軍士氣主要依靠強烈積極的「正面鼓氣」宣傳和嚴密地掩蓋負面情況。如果解放軍不能在戰果上弄虛作假,不能掩蓋本軍的損失和醜聞的話,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將會迅速散失殆盡。因此解放軍各級長期縱容甚至鼓勵謊報戰果的行為;而對於負面情況,更採取嚴厲措施加以保密。
另方面,解放軍是豁免公眾監督的。弄虛作假不怕受到外界抨擊。只要本軍領導喜歡,弄虛作假就可以進行到底。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世界上遮蔽最厚、黑幕最重的一支軍隊。我想對於這個說法持異議者不會很多。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媒體可以揭露和追蹤報導本國軍隊的醜聞和犯罪案件。中國媒體可以嗎?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在戰時定期發布本軍戰損數字;在平時及時公布事故傷亡和軍人犯罪受審消息。而解放軍從沒有這樣的規矩。在朝鮮戰爭中,聯軍司令部和美國國防部基本上每日發布本軍傷亡數字和名單;而朝中軍隊一向只發布敵人傷亡數字,並且是N倍誇大後的「戰果」。
從工農紅軍起,中共軍隊就是豁免輿論監督的。常識告訴我們,緊密包裹、豁免輿論監督的環境是舞弊活動的最佳溫床。因此舞弊作假風氣在解放軍中大行其道。一點也不違背邏輯。誠實的人在這支軍隊裡沒有前途;大膽弄虛作假者反而平步青雲。八路軍謊報平型關戰鬥成果的事實早已為大眾所知。但當年參與謊報並持續用虛假戰果欺騙大眾達幾十年的責任人林彪、聶榮臻、朱德、楊成武、李天祐等等將領何時因為這起重大醜聞受到過中國媒體哪怕是一句話的批評?中國媒體不但不追究他們的醜行,反而畢恭畢敬地依據謊報的戰果歌頌他們的「卓越功勛」。解放軍各級幹部生存在這樣高度鼓勵作假的環境中,不積極地弄虛作假怎麼對得起黨對得起上級對得起這份工作?
儘管朝鮮戰爭期間的軍事電文早已不具機密價值,儘管上甘嶺戰役被解放軍引為最高的自豪,但解放軍當局極少公開該「輝煌戰役」中的作戰電文。已公布的幾件也僅有隻言片語。這種躲閃遮掩的做法讓人覺得那些文件記載的是另一番情景。我們通過聯合國軍方面的資料並對照國內資料所透露的零星情況,多少看到一些志願軍不願意公開的真相,其中就包括部隊在上甘嶺作戰中弄虛作假的情況。
1、秦基偉「全部恢復陣地」的說法與敵我雙方資料都不符。
秦基偉的文章以及解放軍的其他文獻中說志願軍在19日半夜「全部恢復了陣地」。並且聲稱志願軍部隊將這些陣地守到20日白天,與敵「激戰終日,反覆爭奪達四十餘次」然後才放棄云云。這些說法,不但與聯軍的戰報以及西方記者的前線報導對不上號,還與部分志願軍人員的回憶資料相矛盾。
四十五師幹部劉雲魁的回憶,就與秦基偉的說法完全矛盾。據《最先報導黃繼光的新聞幹事劉雲魁》一文,劉雲魁於20日早晨7點抵達六連。他在坑道口處聽到連長萬福來在講話。當萬講到黃繼光「是用血肉之軀為我們開闢前進的道路」的時候,戰士們開始哭泣。「坑道內充滿了悲淒聲」。萬福來怒斥「軟蛋!哭,哭頂個屁用」等。這情況印證了聯軍戰報中關於該部志願軍於6點多被打回Pike's Peak(六號高地)的說法。坑道中這幅悲傷肅穆的景象,完全與秦基偉的「午夜勝利」說對不上號。若秦基偉說法為真的話,該連此刻不會躲在坑道裡抹眼淚,而應該守衛在「奪回」的主峰或零號高地上,且正在與敵人「激戰終日」中。劉進了坑道後在裡面呆了將近一天一夜,於第二天凌晨返回師部。他的回憶資料中未提及任何與敵軍「反覆爭奪達四十餘次」有關的活動。只有悲傷肅穆的氣氛以及戰士們和他一起「回憶黃繼光事跡的點點滴滴」等情節。可見該連自20日天亮後整整一天一夜呆在坑道裡沒動窩。更沒有進行任何與敵軍「反覆爭奪達四十餘次」有關的活動。
參戰的135團六連連長萬福來、通訊員肖登良的回憶文章,都明確無誤地指出他們在凌晨時分仍然沒有完成奪回零號陣地的任務。他們的回憶資料中提及的上級催促、營參謀長親赴火線督戰直至黃繼光獻身等等情節都發生在20日凌晨。證明秦基偉們的「午夜勝利」說不實。而他們對於秦基偉們聲稱的天亮後與敵「激戰終日」說法,卻未能提供哪怕是一句話的旁證。存活至今的其他六連官兵,除了重複官方版本的黃繼光事跡外,也沒有提到任何關於這次「激戰終日」的情況。
解放軍方面的眾多資料也閃避當晚「奪回主峰」的過程。本次作戰在解放軍戰史上佔有一定地位。多部軍事文獻都提到它。而奪回主峰是本次作戰最主要的目標。如果真有奪回的話,很值得大書特書。然而經查多本解放軍方面的書籍文獻,發現它們對此事均相當迴避。不是根本不提,就是含含糊糊一語帶過。擔任進攻主峰任務的當事人之一,134團八連班長崔含弼的回憶中,也沒有攻上主峰的敘述。十五軍政治部於1959年出版過一本《戰鬥在上甘嶺》的文集。其中有一篇崔含弼寫的《意志戰勝了敵人》。根據崔的說法,總攻開始後,他帶領班裡戰士衝出坑道「直取597.9高地」。但他很快和戰友失去聯繫,剩下獨自一人殺敵炸碉堡。稍後他被主峰上的敵人發覺,「一片機槍子彈蓋過來」把他打成重傷。再往下,他帶傷指揮掩護別人進攻主峰(連排幹部都不知道到哪裡去了)。但沒過多久他卻昏迷了。部隊是否攻佔主峰,他因「昏迷」而無可奉告。待他醒過來時,戰士請示是否繼續前進。他卻說:「不能再向前發展了。我們兵力不夠,如果敵人迂迴過來搗毀坑道口,那就危險了。」讀到這裡才恍然發現,他們打了許久,位置卻一直在「坑道口」!而按照秦基偉們的說法,他們根本不該在「坑道口」磨蹭,早該攻上山頭去「全殲」主峰上的守敵。然後還要在上面守到天亮,然後再與美軍「激戰終日」等等。崔含弼們打了半天基本在原地沒動,最後倒要應付美軍「迂迴過來搗毀坑道口」。這是防禦而不是進攻態勢,根本不是「收復主峰」應該有的情況。
志願軍134團對主峰的攻勢短暫且微弱。以至於美軍後來很放心地把所有支援炮火都轉去壓制135團方向的進攻。這應該和四十五師進攻部署被美軍破解有關。四十五師提前將部隊秘密運動到主峰下的坑道中。意圖縮短攻擊距離、增加進攻的突然性。但美軍與志願軍交戰一週後,對各山頭下的志願軍坑道加強了防範。使志願軍依托坑道作戰的效果變差。美軍20日發布的戰報中稱他們曾在主峰下的金礦洞中發現了志願軍部隊。他們將洞口炸塌,當時約有十多人被封在裡面。解放軍方面的資料提到134團四連預潛伏於金礦洞,卻沒有提到該連參加爭奪主峰的任何細節。看來該連被美軍發覺後,除部分傷亡被俘外,剩下的被封在洞裡了。而八連部隊「進攻」許久仍未離開坑道口的事實,說明其他坑道也遭到美軍的監視封鎖,不但無法發起有效的進攻,連打出坑道口也很困難。
2、誇張戰果。
此戰聯合國軍傷亡數百人。據美國國防部發布戰損數字,20日美軍確認傷亡94人(亡15傷77失蹤1非戰傷亡1)。21日確認傷亡55人(亡6傷43失蹤6)。這149人是兩天時間裏美軍確認的陸海空軍在全朝鮮的損失。上甘嶺地區這10個小時的戰鬥傷亡只是其中一部分。目前尚未找到韓軍方面在這一天的確切傷亡數字。但韓軍在上甘嶺作戰期間單日傷亡未見有超過300人的記錄。他們當晚與志願軍交戰規模較小,傷亡數也應在300以下。這樣當晚作戰中聯合國軍官兵傷亡不會多於500人。而根據《中國人才》雜誌1998年3月號上胡士華的《王清珍回憶黃繼光烈士犧牲前後》一文,前志願軍四十五師衛生員王清珍回憶說,19-20日的戰鬥中四十五師傷亡達到3000多人。3000比500,這是多麼慘重的代價!
但志願軍方面大幅誇張戰果。《人民日報》報導說「十九日,我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猛烈反擊,一舉殲滅敵人二千五百多名。」誇大五倍以上。而新華社則說光零號高地一處就全殲「兩個營一千二百多人」。一個比一個能吹。
張嵩山寫的《攤牌爭奪上甘嶺紀實》一書中透露當時四十五師是這樣統計殲敵數字的:19日開戰後兩個半小時,各團上報殲敵數字就達2500多人。而師部根據各方面情況「綜合分析」後認為其中「略有重複上報之誤」,於是「使勁往下壓」,向軍部報1500人。請注意,頭兩個半小時就報殲敵2500,而那場戰鬥持續十多小時,如果各團浮報數字的積極性不減的話,最終「殲敵」數字肯定超過5000。假定5000就好,已經是十倍以上的浮誇。而師部覺得「略有重複」,一刀就砍去一大半。但即便經過師部大砍大殺、「使勁往下壓」,最後上報的結果仍然含水大半。而四十五師的做法並非孤立的。從葉雨蒙的《出兵朝鮮紀實》裡受訪問的一些志願軍幹部所透露的情況看,志願軍部隊裡浮報戰果現象相當普遍。比如93團3營營長甄申說:「統計戰果時,9連報殲敵1000多人,我給砍了五、六百」。106團團長武效賢說:「我團殲敵7000多人,十二軍給減到4000多人。」由此可見,這是一支怎樣善於膨脹成績的軍隊?
這裡最值得注意的並不是數字,而是志願軍部隊玩數字的遊戲規則。顯然志願軍內部對浮誇造假已有不成文規則:上級已知下級一定會浮誇,對報上來的數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剁掉一大塊。而下級被剁絲毫不感到委屈,絕不申辯抗爭。顯然早有「自知之明」。下級其實不傻,犯不著跟上級臉紅脖子粗。他們無非替領導把工作做在前頭,多浮誇一截把預計上級要砍要剁的份量加足再上報就行了。行內語言叫做「頭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這樣上下默契配合弄虛作假的結果,必然是上下兩級「雙贏」,各級「多贏」,全軍「全贏」,皆大歡喜。我們知道解放軍復轉人員構成了地方幹部的主要成份。此類「光榮傳統」必然被帶到全國各地各部門。因此,幾年後中國出現大放糧食畝產衛星、鋼鐵衛星、棉花衛星、豬肉衛星、雞蛋衛星等等熱潮,還有什麼奇怪的嗎?
3、瞞報投入兵力和戰鬥損失
解放軍人員在敘述戰事時一貫瞞報本方投入力量,更隱瞞本軍損失。他們希望藉此給人以「以少勝多」的印象。比如此次參戰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隊。秦基偉說是「一個 ‘喀秋莎’火箭炮營」;李明天等編著的《上甘嶺大戰》說是「兩個營」;齊德學主編的《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三卷》說「火箭炮第209團一次齊放」;而前炮21師宣傳科幹部張海平說該團當晚實際上打了兩次齊射(2000年第10期《黨史縱橫》)。四份資料四種說法。至於當晚投入步兵部隊的規模,也是「眾說紛紜」。我看過的解放軍方面的資料就有「三個連」、「五個連」以及「七個連」等三種說法。真正的數字是多少,或許要等到將來那些見不得人的作戰電文等文件曝光後才能弄清楚。
隱瞞傷亡在志願軍部隊也是普遍現象。所周知解放軍從來沒有及時發布戰損數字的習慣。很多傷亡情況都要經過多年後才漸漸為人所知。幾十年好,解放軍方面陸續透露出一些傷亡統計數字,但這些數字仍然遠小於實際數字。葉雨蒙的《出兵朝鮮紀實》裡披露了志願軍部隊傷亡數字被瞞報的一些情況。比如91團參謀長趙金來說,打上甘嶺他們團實際損失1000多,只上報700多。106團1營上報傷亡400多。但該營參謀長李治說:我營進入戰鬥時有700多人。但是邊打邊補,實際參戰人員先後達到2100多人。據此葉雨蒙認為志願軍實際傷亡數字「肯定」比軍方公開承認的數字多。
對於10月19日到20日這次戰鬥的傷亡,解放軍方面的資料均未單獨予以報導。張嵩山等人的書裡含糊地提到從10月14到20日傷亡「3200多」。而前四十五師衛生員王清珍向記者說,這一次戰鬥的傷亡達3000多人。從一些間接的情況看,志願軍的傷亡的確十分嚴重。王清珍提供的數字是可信的。
慘烈的傷亡在四十五師部隊裡造成了罕見的「哭聲四起」的現象。雖然這些哭泣被作者努力說成是被黃繼光等烈士的事跡感動到哭。但是這個說法很難經得起推敲。上甘嶺開戰後幾乎天天出英雄,卻沒有見到部隊天天這樣哭。再觀察志願軍解放軍的整個「英雄輩出」 史,也很少見到部隊為英雄哭出這種規模。說四十五師官兵是因為傷亡太慘而哭泣,應該更符合當時的事實。前面提到的劉雲魁回憶描述了六連士兵在坑道裡哭泣的情形;李明天、王精忠等前四十五師的幹部的回憶中則提到那幾天團裡的幹部在電話中強忍哭泣和他們交談的情況。連裡戰士哭,團裡幹部哭,這還不夠,師部幹部也哭。20日晚十五軍參謀長張蘊鈺到四十五師視察,師作戰科長宋新安匯報情況時也忍不住失聲痛哭。
李明天、王精忠等人所著的《上甘嶺大戰》一書提到宋新安痛哭失聲的情節時,也不再牽扯什麼「黃繼光烈士」事跡。直接了當地指出了部隊慘重傷亡這個真正原因。書中第110頁引述張蘊鈺的反應說: 「我們不能只看到傷亡,更要看到傷亡的意義;不能只看到我們的傷亡,要看到敵人比我們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張蘊鈺還說,「作個指揮員,參謀人員,在戰場上不能老講這些,老聽這些,不然,還怎麼打仗啊!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打下去的問題」。這一句清楚表明部隊上下都在談論「這些」傷亡情況,已經影響士氣,令軍領導憂慮「如何打下去的問題」了。張雖然要別人「看到傷亡的意義」,他自己其實也為部隊慘烈傷亡感到驚愕。該書說,張蘊鈺聽完匯報後提出,彭德懷於1951年八月曾嚴厲批評部隊「使用兵力過多,傷亡過大」的傾向。他然後重申「不應再重複彭總指出的教訓」。
(連載之三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