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住在北京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居多,因此,他們的文化也就逐漸滲透到北京文化中,例如:北京方言把街巷稱為「胡同」,就是受蒙語的影響。「胡同」在蒙語中就是「水井」和「帳篷之間的小道」的意思,草原上的「帳篷之間的小道」到了城裡,不就變成「街巷」了嗎?
另外,我們常說的吹牛、拍馬、捋鬚,也是元大都文化的遺產,但是在流傳中改變了原意。
(一)吹牛
人,總希望自己血統高貴、家族富有、家史輝煌,尤其是在官場,「苦出身」雖然可以說明自己的奮鬥和拚搏,但同時也說明自己的「根基淺」、「關係弱」。所以,混在官場就要攀龍附鳳,就要誇讚自己從前的富有和現在的富裕。
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富的標誌就是牛,所以官員湊在一起,都愛顯示自己曾經在草原上擁有多少牛。就是在手下人的面前,也時常要誇一誇「老爺我想當年。在草原上有多少多少牛。」
當老爺正在興致勃勃地吹噓自己牛羊成群的時候,如果有下級官員來訪,僕人就會告訴他:「請稍候,大人正在吹牛呢。」
「吹牛」的原意本是「吹噓」、「顯示」的意思,四川到現在還把東一句西一句地閒聊叫做「吹牛」,有人物有情節地講故事才叫「擺龍門陣」呢。
漢族在殺豬的時候,為了容易把豬毛刮乾淨,要從豬腿處插進一截管子,往裡吹氣,一直要把豬皮吹得鼓鼓的,這個動作就叫「吹豬」。
當「吹牛」從蒙古人流傳到漢人中間的時候,硬拿豬去套牛,就產生了誤解,於是就派生出「吹牛皮」、「吹牛腿」,後來又發展成「吹牛Bi」了。
我們現在所說的「吹牛」,已經成了「誇大事實」甚至「無中生有」的意思,「有了像就不吹牛了」這句話,就說明吹牛就是誇大。而當年的吹牛,可沒有浮誇的意思耶!
(二)拍馬
蒙古是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員大多是武將出身,下級對上司最好的讚美,就是誇他的馬好。一方面是蒙古人對馬鍾愛有加,另一方面馬也是他權力、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誇他的馬就等於是誇他。
下級見到了上司,往往要對上司的馬誇讚幾句,一邊拍著上司的馬背一邊用盡天下最美的詞誇讚這匹馬,什麼「膘肥體壯」,什麼「鬃長毛亮」,什麼「追風趕月」,什麼「踏雪無痕」……總之是要把上司的馬誇成是寶馬良駒。後來,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這是因為誇讚的話是不一樣的,而拍馬的動作是一樣的。
很少騎馬的漢人,用自由的想像把「拍馬」逐漸演繹成了「拍馬屁」,就足見是外行了,既不符合邏輯也沒有事實依據。
拍馬,只能拍馬的腰,或是肚子或是背,如果拍了馬的屁股,就是給馬一個「開路」的信號,馬就會向前走了。馬走了,馬的主人當然也要走了,所以「拍馬屁股」就等於攆上司走,您說,哪一個下級敢拍上司馬的屁股?
拍馬到了現在,就是「拍汽車」。要奉承你的上司,你就在他下車或是上車的時候,拍拍他的車說:「首長的車真棒,流線型乳白色,又有氣派又夠時尚!」他聽了一高興,興許就提你個一級半級的。
(三)「溜須」
在蒙古舞和新疆舞中,一到表現歡快的時候,男演員總是用大拇指從鼻子向左右抹他的鬍子。在電影和電視劇裡,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鏡頭,新疆和蒙古族的男人在喝完了酒或者奶茶以後,也要左右抹兩下鬍子,然後就哈哈大笑,由此可見,抹鬍子就是蒙古人、新疆人(即色目人)高興時的傳統習慣動作。這個「抹鬍子」的動作,用漢語說就是「捋鬚」了。
奴僕總是不願意老爺煩悶焦躁、上司怒火中燒,因為他們往往會遷怒於下級和奴僕,所以,下級和奴僕的最好辦法,就是想方設法讓上司和老爺高興,上司和老爺心平氣和了,手開始捋鬚了,大家懸著的心就像一塊石頭一樣落地了。後來簡而化之,就把哄人高興稱為「捋鬚」。
這種起於官場和大宅門的簡稱,通過口耳相傳流入民間以後,發生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把「捋鬚」變成了「溜須」,另一個是把捋鬚的人從上司和老爺變成了下級和奴僕。比如我們現在經常說的「XX又給領導溜須去啦?」或者說「你又溜領導的須啦?」。
要知道,上司和老爺的須,是不可能讓別人捋的,別人也不敢去捋,俗話說「誰敢給老虎捋鬚呀!」
再後來的「打溜須」就更沒有道理了,我們也只好讓步給約定俗成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