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不僅擁有世界罕有的皇家宮殿建築群,還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故宮的文物藏品號稱百萬件(套),約佔全國文物系統收藏文物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級文物佔全國總量的六分之一。據介紹,過去故宮對於列入文物保護的器物的要求非常嚴格,其中絕大多數是明清兩代的皇家收藏,它們既是中國歷代藝術品的珍萃,又堪稱中國傳統文化載體的精華和中華民族的瑰寶。而對於宮內遺留下來的為數很多的宮廷遺物,如近年整理出來的兩萬餘幅帝后書畫,四千餘件戲衣、盔頭,大量的武英殿殿本書版,十多箱未曾流通的清代各朝的貨幣等,在故宮博物院過去長期不作為文物對待,而僅僅列為資料。
把大量的宮廷遺物當做「非文物」,故宮人逐漸認識到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這就牽涉到對什麼是「文物」以及故宮博物院到底要收藏什麼的認識。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介紹,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文物界,長期以來將「文物」一詞與「古物」、「古董」、「古玩」的概念一脈相承,而沒有把對文物價值的評判主要放在文物自身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上。從文化遺產的視角去看待故宮裡的宮廷遺存,並挖掘、突出它的社會文化價值,這些原本不起眼的東西就會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和一定的認識作用。一般來說,文物的存量與價值成反比,一類文物的存量越少,每件文物的價值就會相對提高。宮廷遺存中有的重複品多,但是,這個「多」,是就故宮而言,從全國來說,則是相當少的。例如,當時有大量八旗盔甲,現在保存下來的很少,這些保存下來的盔甲並不會因為是重複品而喪失其作為文物的價值。
鄭欣淼介紹,受對文物認識的侷限性影響,過去文物界還把不少與文物聯繫在一起或者本身就是文物一部分的物品剔除或拆分。例如,故宮內作為文物支撐、包裝、穩固的各種質地(紫檀、雕漆、玻璃等)的附件,如匣、盤、座、托等,極其精美,不少也是難得的工藝品,但因為不是文物本體,便被排除在外,長期堆放在一間大屋子裡。1999年,故宮博物院以這些物品為對象,辦了個「宮廷包裝藝術展」,結果因其首創性引起轟動,不僅被評為全國陳列精品,而且赴國外展出,深受人們歡迎。故宮有20餘萬冊古籍,包括皇帝寫經、滿蒙藏文本典籍、清抄本、不乏孤本的方志等,雖早認識到它們的價值,並已進行了移庫、整理等重點保護,但受傳統文物概念的影響,對外公布全院有百萬件藏品,暫不包括這些古籍。如果加上這些珍貴的古藉以及數量龐大的清宮殿版,故宮的藏品將遠多於120萬件。
故宮從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對所留存的「非文物」和資料開始進行認真地清理,原已從賬面上註銷的一些文物又收庫保存,目前有一些正在整理,有的等待登記。這方面的任務很重,例如兩萬餘件帝后書畫,10年前就開始整理,至今工作未完。放在古建部資料庫房內的屏風、隔扇等,要找到原來的宮殿與擺放位置,還要費很大力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