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不寐:從關注體制改革到關注權利個案 ——簡評《關於劉荻案致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的公開信》

發表:2003-03-05 14:0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最近一論關注劉荻案的公開信簽名運動是從2003年2月28日開始的,截止2003年3月4日,「共徵得有效簽名609人,連同20位發起人,此信的簽署人為629人;而另行簽署一封由丹麥華人京不特(馮征修)起草的支持信的外籍華人則為42人。」(茉莉,高寒)這封公開信的正式名稱是:《關於劉荻案致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的公開信》(王怡、杜導斌等人發起),顯然,由於中國「兩會」的召開,本次公開信獲得了更廣泛的媒體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簽名信不僅為劉荻的命運呼籲,也對其他相關人士的類似遭遇表示關注。使人不安的是,在中國總是「有關部門」比「兩會代表」對這類活動反應更為迅速:公開信發起人之一杜導斌先生似乎因此受到了「打擾」,至今人們並不清楚他是否平安。中國良知的處境的是這樣的,關心個體命運的個體不僅得不到鼓勵,反而要遭遇新的迫害,這可以解釋整個民族精神日益潰敗的深層根源,也可以管窺個體悲劇反覆上演的政治秘密。

儘管關注個案的權利運動面臨各種困難,但我仍然確信一個新的方向正在形成--個體權利正在取代體制改革成為自由思想的話語中心。我最近寫了幾篇文章呼籲告別「改革」時代,重置政治自由的話語中心,意在說明,用「劉荻」取代「溫家保」是自由主義政治理念的真正回歸。我並不否認對改革家的呼籲的政治意義,也不否認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對社會進步的意義,在一定條件下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問題是,權利個案更為根本,而且考慮中國社會多元化的進展,特別是考慮自由的「談判基礎」,那麼就必須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劉荻案這樣的個案之上。中國自由主義必須為這樣一種「判例法」的前景而努力:通過對某一人權案件的堅持不懈的關注而尋求一個經驗性的司法開端。如果說,「改革只能理解為自上而下的」,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超越「改革」,或者說「同時」開闢一條自下而上的道路,而這條道路主要不是街頭的,而是訴訟性的。從宮廷、廣場到法院、律師樓的中心置換,就是從體制改革到權利個案的中心置換。

中國政治自由話語中心的轉換對思想提出了更高的價值預期:首先,它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們,特別是體制內的知識份子能從「改革派」或改革派的支持者這個身份轉變過來,或者部分地表示權利個案的關注和支持。其次,它要求關注權利個案的知識份子必須堅持「一個也不放過」的這種人道主義精神,沒有人應該被忽略。否則相關的簽名等運動往往會蒙上某種機會主義色彩。當然,完全做到「一個也不放過」是困難的,但無疑這是一個努力方向。最後,必須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對某一個案必須窮追到底,而不僅僅是「新聞熱情」之後就煙消雲散了。

在諸上方面,網路自由派人士對劉荻案的關注是可圈可點的,人們有理由對這一事件寄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事實上沒有大眾和媒體的鼓勵和支持,話語中心的重置是無法完成的。

(原載《大紀元》)(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