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皮肤受压时间,协助适时更换姿势。(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长期照护中,常有家属遇到压伤(Pressure injury,原名压疮,又称褥疮)的问题时感到手足无措,面对日益严重的伤口更是惊恐,如果没有妥善的照护,伤口可能出现感染导致败血症甚至造成患者离世等严重问题。在日常照护上若能注意排除造成压伤的风险,就可以预防压伤产生。
压伤是什么?
压伤原名为压疮,顾名思义是“压力”所造成的伤害,由于人体局部承受过长时间之压力,会影响组织血液循环,造成皮层的病理变化,产生病变损伤。
压伤是老年人、慢性病病人与卧床病人常见的慢性照护问题,且后续照护的成本大,若没有改善,严重者可能造成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导致病人离世。
其实不仅是慢性病病人,一些急性期的患者,如手术后长时间卧床不动,也容易出现压伤的问题,如能注意预防措施,就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压伤。
压伤的高危险群
压伤除了常见于长期卧床者,一些瘦弱、皮肤脆弱、体力衰弱及营养不良的患者也是压伤的高危险群。
照护过程中若未注意患者皮肤受压时间,协助适时更换姿势,不当的拉扯移动患者或者让患者皮肤处于潮湿与不清洁的状态,也都容易出现压伤。
压伤的分期与种类
压伤并不一定有伤口,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2016年公告,将压伤分为下列几类:
1、第1期压伤:皮肤即将破损的前兆,完整的皮肤出现局部发红,施以指压不会变白,但这在皮肤较黑的患者上可能会看不到变化。
照护方法:此期压伤应加强翻身,避免继续受压可改善。
2、第2期压伤:部分表浅皮层皮肤受损,损及真皮,会出现粉红凹洞伤口,但没有坏死组织。也许出现未破损或是破裂的水泡。
照护方法:伤口消毒后使用敷料覆盖,并加强翻身和合适摆位可改善伤口情况。
3、第3期压伤:真皮层完全受损并可看到皮下脂肪组织,但是不会看见筋膜、韧带、肌肉、软骨及骨头。
4、第4期压伤:全层皮肤缺损且伤口直接露出筋膜、韧带、肌肉、软骨或骨头。
5、无法分级:全层皮肤组织缺损,但因为整个被腐肉或痂皮覆盖导致其受伤的程度。一般可由医师评估后安排清疮,但在缺血的肢体或脚后跟上的稳定痂皮(如干的、黏很紧的、完整的、没有发红或摸起来没有水样感觉的),则应禁止清疮。
6、深层组织压伤:持久并给予指压时不会消失的深红、栗色或紫色斑块,或出现充血的水泡。
以上压伤分类,除了第1~2期压伤外,出现其他类型压伤时,应尽速就医诊治。
如何预防压伤的产生
预防压伤的照护重点在于避免患者皮肤长时间受压,改善营养状态,同时协助患者皮肤保持干净清洁便可减少发生压伤的风险。以下为预防压伤的照护要点:
1、保持床单及身体下方被褥平整及干爽,避免皱折、各种管路造成皮肤压迫。
2、协助移动身体时应采搬运勿拖拉,避免摩擦造成皮肤受损。
3、每天检查全身皮肤是否有红肿或破皮,需特别注意易受压迫部位,找出原因加以改善。
4、保持皮肤的干净与干燥,尽量不使用尿布,改用看护垫,或男性可使用尿套;使用纸尿布者,宜每2小时巡视是否须更换一次。
5、至少1〜2小时翻身一次,并用枕头适当支托。
6、坐轮椅时,应每15〜20分钟改变一次姿势,如身体前倾或撑起身体10〜20秒。
7、协助按摩或关节运动,促进血循,增强皮肤抵抗力。
8、可使用减低压力的床垫和椅垫,如气垫床,可平衡身体重量,避免压力集中于骨头突出处。台湾的民众若为领有身心障碍手册者,可评估申请购买气垫床的补助。
卧床患者在无疾病特殊限制下,可摄取高蛋白质食物,如:鱼、蛋、奶、肉类等。(图片来源:Adobe Stock)
9、无疾病特殊限制下,摄取高蛋白质食物,如:奶、蛋、鱼、肉类等,同时注意维生素C及锌的补充。
10、若皮肤出现异常如红、肿等,应即时就医。而罹患糖尿病或血液疾病患者,因伤口愈合功能不佳,须特别小心皮肤的照顾。
压伤常见于失能患者,往往照顾者对于压伤的基本照护知识并不了解,特别是外籍照护者若无照护经验、语言沟通不良,甚至是照护患者工作以外的家务过多,都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压伤的问题。
压伤的严重性在于照顾上若未注意改善预防,便容易造成伤口恶化,且压伤并不一定会有伤口产生,过去笔者曾遇过在家照护的患者臀部周围皮肤出一片紫黑色的情况,属于深层组织压伤,但家属并不了解其严重性,未能及时协助就医治疗,最后患者在就医清疮住院一段时间后病情恶化身故,令人惋惜。
提醒居家照护民众,了解失能患者的照护注意事项,提供合宜的预防压伤措施,便能减少发生压伤的风险与照护负担。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