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貌岸然的修炼人。(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编者按}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语言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传统道德理念与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成语都被后人曲解误用,甚至被取而代之,例如“道貌岸然”这个成语。提起“道貌岸然”,你大概会认为这是在形容“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吧!然而,这真的是这句成语的原意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成语“道貌岸然”的来龙去脉吧!
在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中讲了一个故事:成生与周生俩人关系很好,周生因为面对矛盾不能忍让,不听成生劝谏打官司。不料官吏贪污腐败,官官相护,冤枉周生,使他遭了牢狱之灾,命在旦夕。成生不以穷困疏远周生,不仅一如既往的关心他,而且十分义气,上京告御状,处处艰苦努力,终于让周生洗清了冤屈,得救出狱。成生在这个过程中感觉人间太险恶,生起了入山修道的念头,辞别周生,学道去了。“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修炼有成的成生回来了,他用幻术点化周生,周生最终也醒悟修道去了。
“道貌岸然”这个成语,就来源于其中描绘成生得道归来后的模样“黄巾氅服,岸然道貌”这一句。
“岸”字意为水边高起之地,后泛指靠近水边的陆地,引申为“高大,严峻”。“岸然”,严肃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道貌岸然的原意是:修道后道骨仙风的样子,指真正修道者的形象、气质与神态;后来也泛指人严肃正直的样子。
例如清末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零四回中就有“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此处的道貌岸然就是指正直、正派的外在表现之意。
然而随着人越来越会伪装掩饰自己。“道貌岸然”这个成语的含义在近现代也渐渐改变,现在指:外在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但内心并不如此,用以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这个成语用法由褒义到贬义的改变,从对修炼人的赞叹到对伪君子的嘲讽,其实反映了人越来越不信神,越来越不理解修炼者,社会道德往下走,人心发生的可怕变化。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依然能够坚守人类道德的好人才格外可贵。
责任编辑:唐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