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1月05日讯】核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究竟源于何朝何代尚无明确的史书记载,不过最早记载可见于宋朝中期,距今一千多年了。明朝时期,这门民间艺术颇为盛行,当时的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甚至皇亲国戚对核雕都大为钟情,皇宫里还专门请有核雕高手,为达官贵人们雕刻桃核,作为项链坠和衣饰物。明熹宗朱由校本人不仅是核雕爱好者,而且也是个核雕创作者。
明朝核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中学教材中美文《核舟记》就是记载了明朝王叔远的核雕作品——核舟。在王叔远雕刻的那枚“夜游赤壁”核舟上有五人,须眉毕见,箬篷、窗、楫、壶、炉等应有尽有,船舷左右有窗8扇,开合灵巧,窗户上浅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笔画刚劲,字迹清晰。可以想见,当时这门民间工艺已达到怎样登峰造极的地步。
到了清朝,核雕家辈出。乾隆年间,有一个叫涂世元的,就是当时著名的“神工鬼爷”核雕艺术家,他用桃核、橄榄核创作的核雕艺术品叫人赞叹不已。两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的政治、经济走向衰败,许多核雕艺术家都纷纷离开京城这个民间艺术的中心,逃难他乡,于是核雕艺术也开始走向低谷。
广义上的核雕,是指以各种果核为载体而创作的艺术品,通常是桃核、李子核、杏核、橄榄核、核桃或者有一定硬度的其他果核;我国传统的核雕通常是狭义的核雕,即是指以桃核为创作载体雕刻而成的艺术品。
核雕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而且是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核雕创作载体的独特性,它是以果核为创作原料,这一特点使它同玉雕、石雕、牙雕、根雕等雕刻艺术区别开来。其次,这门工艺创作的随意性很小,创作人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核雕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和形状的限制。
而且核雕属于微雕范畴。这门工艺与同是微刻的米刻、发刻又有区别。雕和刻的区别在于,前者至少是三维的,后者是一维的,所以米刻、发刻虽然是微刻,但那只是在平面上留下划痕,而核雕至少是浅浮雕。核雕工艺的创作,真如《诗经·淇渔》咏唱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需要掌握浮雕、圆雕、透雕、线刻、磨制等技艺,创作上既需要有一定的写实性,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而核雕的制作,除了要具备一般雕刻所需要的绘画、书法以及雕刻基础之外,还要有特选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别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别的毅力和独特的构思。要选择比较肥厚,而且可雕刻的凸起面积较大的桃核,这样可为后面的创作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要有合适称手的雕刻工具,根据不同的用途,刀具也有长短粗细之分,刀口分平的、圆的、斜的、尖的、三角的、带钩的等等多种形状。对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气和手指头感觉的灵敏能力也有很高要求。核雕这门工艺属于功夫活儿,心浮气躁是做不出来的,桃核又小又硬,雕刻时,手指难免会被刀具剉伤,这就更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否则只能半途而废。
来源:大众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