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6月25日讯】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含深厚。某些意象往往具有多层面的涵义。在阅读的时候要细细体味,方能领略一二。就像落花和落叶,落花并不总是和伤春联系在一起;而落叶,它的内涵也不仅限于悲秋。
落花:别样的生命意趣
李煜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云:“无可奈何花落去”,诸如此类等等,都是见落花而伤春,但大诗人王维笔下的“落花”却别具特色。试看,“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落花寂寂啼山鸟”等。我们发现,王维诗中的“落花”与“啼鸟”是相得益彰的。“鸟鸣山更幽”,山中的啼鸟,优美动听而不喧哗。“落花”与“啼鸟”互为映衬,静中有动,声色相宜。
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写芙蓉花,只是摄取了“开”与“落”的瞬间加以表现,而充满了浓浓的生命气息。还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落”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了花儿在空中下落时划下的优美弧线、飘动时的微声,还有落花铺在地面上的无声无息的状态。这个动作本身,就能引发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人闲,所以能感觉到桂花的飘落;夜静,所以能感觉到山鸟的啼鸣。“闲”和“静”,同样是一种“归根”的静美。静夜中的落花鸟啼和诗人的心境相契合,构成一种宁静和谐的境界,充满了禅意。总之,王维笔下的落花并不是伤感衰颓的象征,而是显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情趣,淡定而富于生机。
还有一些别具一格的落花诗,赋予落花别样的意味。最为人熟知的是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独特的角度刻画了落花的品格,发人深省,充满哲理。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三十岁时,在北京保和殿参加朝考(入选翰林之考试),试题为“澹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以“花落春仍在”开篇,深得阅卷官曾国藩赏识,故而荣登榜首。此后,俞樾以“春在”题作堂名,且将二百五十卷著作题名为《春在堂全书》。“花落春仍在”一句,将文学作品中关于落花的伤感一扫而空,清新振拔,体现了大学者的气度。
落叶:悲秋以外的淡淡禅意
如果说落花尚能表达对生命的执着与挽留,那么,有关落叶的诗句就是一首首生命的咏叹调了。“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叶”最初以“木叶”这样古朴的姿态出现在古诗中,从登场之时就与悲秋结下了不解之缘。晏殊词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未明写落叶,而碧树凋零,望尽天涯,则落叶之深深可知矣。王勃的“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亦写落叶,而赋予其色彩与飞舞之姿。唐代诗人贾岛落第之后在长安街头徘徊,吟出“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句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此时的长安街已是落叶纷纷,诗人在飘飞的黄叶中走过,叶子落了一地,他颀长的身影显得更加寂寞。落叶和诗人此时的落寞心境是很契合的。
看到落叶,诗人不仅悲自然界之秋,还往往悲人生之秋。落叶在宋末词人王沂孙的词里最为萧瑟凄苦。他的《水龙吟。落叶》以落叶抒发无尽的故国之思。词人生动地刻画了落叶的特征、飞舞的形态:“萧萧渐积,纷纷犹堕,门荒径悄”,“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往昔在故园的秋天扫落叶之图景,当时只道是寻常,在今天看来是那么温馨,然而已不能拥有。词人就像落叶一样,在茫茫尘世中飘荡无归。
落叶除了表达萧瑟凄凉的心境之外,还常表达僧侣自甘清苦的寂寞况味,透着一丝禅意。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人》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道人隐于满山的落叶之中,只在此山中,却不知去处。这落叶,覆盖了空山,掩藏了足迹,使得空山更加幽深缥缈。落叶与白云一样,促使了人与现实的疏离,表现了僧侣或道人清苦而自足的生活与孤高出世的情怀。无可上人《寄从兄贾岛》云:“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清晨,诗人象往常一样打开门,一看,地上铺满了落叶,他不由得想起昨晚,雨声、风声,断断续续地在耳畔响了一夜。深秋就这样来了。落叶深深,昭示着一年将尽;听雨寒更,落叶阶前,在群动暂歇的秋天,诗人获得的是一份安祥和宁静。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