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隐形经济角力

作者:Paul Denlinger 发表:2012-03-31 12:0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最近,有一些主要是看好中国和看衰中国两派之间的辩论,颇有意思。

虽然这场辩论对经济学家而言颇有趣味,但它并不是中国政府官员和商界人士之间的话题所在。

真正的话题是,在中国的成本正在上扬,而许多公司的利润日益单薄。在不受管制的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公司将裁员以削减成本。但中国的经济是高度管制的,而中国官员的表现是以有工作的人数来衡量的。由于中国没有失业保险,这个成本就转嫁到企业头上。近年来,在"劳动法"通过、生效之后,这一点已经变成国家法律层面的事。结果是,公司要裁减人员的代价非常昂贵,对外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2008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政府的地方税务机关定期拜访较大的雇主,以了解他们的雇用情况。这里隐含的威胁是,如果那些雇主在那个时候裁员,税务审计便会找上门。这对公司管理层来说显然不是好事情。雇主只好挣扎挺过去。经济复苏了,并持续至2010年,看起来像中国经济已经躲开了子弹。

这一次情况不一样。中国国内增长和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然而,如果有重大裁员的话,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会受到巨大打击,在人们听到其他人被解雇的时候尤其如此。中国马上会重新进入节俭模式,这将会是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刹车器。

目前进行中的真正交锋会是

  • 地方公司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角力
  • 地方政府和北京之间的角力

现在,地方官员再次拜访公司,以确保他们不裁员。但是,对许多依赖那萎靡不振、而且利润微薄如锋刃的出口销售厂商来说,这一战略将无法奏效。他们不想给没事可做的工人不断的支付工资。很快的,这些厂商会向地方政府索取继续聘用多余人手的"奖励"。这些现金奖励会从哪里来?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会转向北京寻求货币及/或财政救济,使这些公司得以不缩减人手,迫使北京在救助这些公司和由得他们裁员之间选择。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已经很高,提供更多有"借"但很可能永远没还的贷款,北京能消受得起吗?请记住,这当中许多雇主是雇用大量人手、在中国经济增长时录得丰厚利润的国有企业,但它们很快就会成为中国经济放缓中的严重亏本的大输家。

北京会怎么办?

在同一时间,地方官员会在党内要求停止把就业统计用作衡量政绩的关键表现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如果就业统计不再用了,地方政府便要尽快转为征收地方税来填补任何已经造成的窟窿。这在一个没有强烈纳税传统、甚至连税项都不如实申报的社会,不容易。

看好和看淡中国的人辩论时,所争的是放缓的速度,而不是一般的发展趋势。这两派在大趋势上意见一致,这不是好事情。

问题在于投资者、经营者、地方政府和北京打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对于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成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来说,这不是易事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译者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