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生活成本最高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公布的“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瑞士苏黎世在131个受调查城市中生活成本最高,中国上海列第42位,美国纽约列第47位。这份报告的数据是通过调查全球131个主要城市的160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得出的,将纽约的数值设定为100,作为比较的基础。排名根据不同货币汇率和各经济体的相对实力进行了调整。不过,该调查主要依据的是各城市外籍居民的生活方式。
受瑞士法郎升值影响,苏黎世比去年上升4位,超过东京,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城市。排名2-10位的分别是:东京(日本)、日内瓦(瑞士)、大阪神户(日本)、奥斯陆(挪威)、巴黎(法国)、悉尼(澳大利亚)、墨尔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新加坡)和法兰克福(德国)。中国上海与美国洛杉矶和俄罗斯莫斯科并列第42位,均高于纽约。
受调查城市中生活成本最低的是巴基斯坦卡拉奇、印度孟买和伊朗德黑兰。
详解苏黎世生活成本
通过生活服务类网站numbeo显示,苏黎世市民的月平均工资:39552元人民币,市区内平均物价如下:(单位:人民币)
食物:1升牛奶 9.3元 1斤白面包 17.8元 12个鸡蛋 42.6元
1.5升可乐 15元 1斤鸡肉 185元 1斤苹果34元
生活类:1包万宝路 46.6元6MB宽带 316.8元/月,一般的餐厅吃饭平均 131.7元/人
交通类:地铁单程 27元出租车起步41元每公里28元
房价:租房市中心一居室 11867元/月租房市中心两居室 16478元/月,买房市中心 61673元/平米,住宿类:三星级 600元/天五星级 1121元/天
苏黎世湖美景
苏黎世观光
苏黎世是瑞士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甚至很多人以为瑞士的首都就是苏黎世。苏黎世被誉为湖上的花园城,市内满是的精心修整的花园,漫步城中,整齐、洁净,随处是鲜花绿草与别致的建筑物。苏黎士的旧市区沿着苏黎世湖流出的利马特河两岸展开,至今仍保留浓厚的中世纪气氛,也是观光的重点,到处可看到历史悠久的教堂建筑物,画着壁画的墙壁、及被称为艾尔卡的凸窗。旧市区以外不可错过的唯有瑞士国立博物馆、市立美术馆、苏黎士歌剧院。而夏天正是演奏会、歌剧上演的季节,这段期间世界知名的歌剧、芭蕾舞都会前来共赏盛举。当地的旅游服务中心有表演节目表可供索取。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欣赏一些艺术瑰宝。
海拔871公尺的乌特立山Uetiberg是苏黎士最高点,可俯瞰整个市区、苏黎世湖及远眺阿尔卑斯山的壮丽,此外还有餐厅及儿童游乐场,是苏黎士市民假日休闲、享受大自然风光之处。目前可以乘坐火车到达Uetliberg站,然后步行大概10分钟登上山顶。
市政厅(Rathaus),是苏黎世最漂亮的建筑之一,建于1694-1698年,是文艺复兴式的建筑。
圣母教堂(Fraumnster)位于山丘的南部。可以追溯到853年,最早曾经是苏黎世首个女修道院,13世纪改建成教堂。教堂采用罗马式建筑,教堂的花玻璃和壁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因此非常著名。
水教堂(Wasserkirche),哥特式的建筑,建于15世纪,在利马河边依水而建得名。
大教堂(Grossmnster),罗马式的教堂建于11世纪。曾经是宗教改革的发祥地,著名的宗教改革者茨温利曾在此传教。
车站街
车站街(Bahnhofstrasse)这条南北向的大道,从火车总站一直到苏黎世湖畔,总长不过一公里多一点。这条街和周围的街区是苏黎世最大的金融和商业购物区。街道两旁荟萃了著名的百货店、名牌专卖店、古董珠宝店等,是游客购物的天堂。
美术馆(Kunsthaus)展出中世纪古董和艺术品,有17世纪瑞士绘画和苏黎世19及20世纪欧洲的绘画和雕塑。
瑞士国家博物馆(Schweizerische Landesmuseum)建于1893-1898瑞士最多的收藏历史的文物的博物馆。
莱特博格博物馆(Rietberg)展出非欧洲的艺术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的艺术品。
苏黎世美食
苏黎世有美食之城的声誉。世界的名品美食尽集于此,全城一千三百多家餐厅提供任何一种游客所能想像得到的各国美食。到瑞士当然先要品尝瑞士风味的奶酪火锅及煎马铃薯饼。世界的其它美食如法国大菜、地中海小吃、日式料理、中国风味菜肴等等,应有尽有,游客可以在饱览花园之城美丽风景之余,尝尽不同的各国美食,不能不说是一种乐趣。当地人以喜爱甜食出名,因而甜品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莫过于瑞士传统奶酪。虽然新一代的瑞士人开始崇尚健康食品,但传统奶酪的魅力似乎丝毫不减。
来源:环球旅游论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