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25亿美元的富豪尼古拉斯·伯格鲁恩拥有美国和意大利双重国籍。他与亿万富豪最大的不同是,他名下没有一处房产,甚至连台车也没有。他每日的生活就是“流浪”于全球各地的五星级酒店。最近,美国彭博新闻社采访了这位“不一样”的富豪,听他讲述他的流浪生活:“生活中的奢侈品是一种负担,从来没有让我快乐过。”
四处流浪的亿万富豪
现年50岁的伯格鲁恩通过传统投资成为了亿万富翁,身价约25亿美元。虽然他拥有双重国籍,却很难说出哪才是他的家。在过去10年间,他没有固定住址,他似乎总在“流浪”中,从柬埔寨的稻米农场,土耳其的风车农场,到俄勒冈州的乙醇制造厂。他常年流连于全球各大五星级酒店,怀揣着一个小手提包,里面装着他必需的衣服和工作的必备———黑莓手机。就连当记者对他进行专访时,伯格鲁恩手指也不断地在桌边滑动。
“如果你有关注的事,或者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你就会专注于正在进行的工作,然后自觉远离其他事件,因为它们会偷走你的能量。我就是这一种人。”伯格鲁恩接受彭博新闻社记者采访时,穿着一件粉红色的衬衫,上衣口袋上有他的名字缩写,衬衫的领口和袖口已经出现了磨损。
赚钱是为了捐出更多
伯格鲁恩说:“生活中的奢侈品,对于我来说,会变成一种负担,并没有带给我什么愉悦。我明白,人类出于本能会创造巢,或者通过拥有一些东西来展示他们。但对于个人来说,它变得越来越没趣。”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在积累了亿万财富,购置了成功人士通常所有的战利品(佛罗里达私人小岛上的豪宅,纽约的豪华公寓)后,伯格鲁恩开始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在2000年,伯格鲁恩卖掉他名下的所有房产以及他唯一的一台车,而所有的艺术收藏品都关进了仓库。
面对外界质疑,伯格鲁恩说,他之所心决定开始“流浪”的生活,并不是一种避税的手段,“我都支付了所有的税费。”
此外,伯格鲁恩还是17位宣布将自己半数的资产捐给巴菲特和盖茨发起的慈善活动的亿万富豪之一。“我现在做的事,就是让我最终能捐出更多的财产。”据彭博新闻社估计,伯格鲁恩的个人净资产估计已经超过25亿美元。
他如何致富
对于伯格鲁恩来说,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与他一生离奇而非传统的成功有关。他是著名德裔艺术收藏家亨氏·伯格鲁恩的儿子。而小伯格鲁恩在法国和瑞士长大,年轻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他曾学习加缪,萨特和其他存在主义学者的思想,生性反叛,对自己优越的出生感到厌恶。
在17岁的时候,伯格鲁恩前往纽约,就读于纽约大学。同时,他开始用自己的几千美元进行投资。毕业后,他开始积极投资股票、债券。很快,他就开始收购整个企业。
伯格鲁恩最大的成功之一便是眼镜公司FGX(其前身是Foster Grant),他在该公司价值不断缩水的时候买下了它。收购完成后,他扩大了产品线,重组了管理层,然后将该公司上市,大赚了一笔。伯格鲁恩还创建了葡萄牙最大的媒体公司之一Media Capital,此前他收购了多家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和互联网资产。
消费品巨头Jarden Corp。的首席执行长富兰克林表示,伯格鲁恩是一个精明的买家。Jarden是伯格鲁恩在多个企业的合作夥伴。富兰克林说,伯格鲁恩是那种能把坏事变好事的人。
现在伯格鲁恩正在试图寻找挽救西方经济下滑的方法。今年9月,他名下经济研究协会组建了一个名为欧洲未来的理事会。该理事会成员包括德国前总统施罗德、西班牙前首相冈萨雷斯和欧盟前主席雅克·德洛尔等。
他不喜欢抛头露面
伯格鲁恩还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他声称对生孩子没太在兴趣。不过这并不影响八卦杂志拍到他与各种女明星、女模特出席慈善和时尚盛会。除了他的财富之外,看起来有些孩子气的伯格鲁恩在外界看来仍然是一个谜。
伯格鲁恩很少抛头露面,媒体上鲜有关于他的报导,他也从未出现在《福布斯》富豪的名单上,尽管他很有可能上榜。几年前,一家荷兰杂志试图发表有关他的报导,结果伯格鲁恩买下了全部杂志,并销毁了它们。
在朋友和同事看来,伯格鲁恩的个人习惯颇具传奇色彩。他每天工作12至14个小时。他很少出现在全球各地的办公室,反倒是喜欢在酒店客房和餐厅里工作。
对于伯格鲁恩来说,巧克力是他必不可少的食品。他每天吃两餐,其中一餐通常会有巧克力蛋糕。当私人资本运营公司TPG的创始人大卫·邦德曼和伯格鲁恩在喜马拉雅山脉徒步跋涉的时候,邦德曼只能骑着马艰难前行,而伯格鲁恩却靠着巧克力棒补给的能量徒步完成了整个行程。伯格鲁恩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2007年他在Gulfstream IV飞机上(他最大的嗜好)度过了250个小时来环游世界。
来源:北美中文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