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民生活:我在粮食银行当义工(图)

发表:2011-07-01 09:2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洛杉矶一处粮食银行,义工把各式食物装在推车上,等待有需要的人领取。

第一次知道本地有「粮食银行」这个机构,源于小儿子的幼儿园老师。那一年的圣诞节前夕,她对家长们说:「如果大家想送给老师圣诞节礼物,就请以我们的名义捐给粮食银行(Food Bank)一张支票…」 。

美国的粮食银行是给穷人免费发放食物的,本地小城居民都安居乐业,没想到也有需要救济的人,那会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在一次旧书义卖活动中,我和两位女士聊天,得知她们都是粮食银行的义工,有一个还是负责人之一。他们说这儿的粮食银行一周开两次,小儿子周三下午上学前班,我正好可以送完他去当两个半小时义工,于是询问了有关做义工的事宜,她们对此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到了下一个周三,我如约到了粮食银行,开始了在那里的义工生涯。

小城的粮食银行在一个古老的教堂的地下室,一侧是个很大的储存室,另一侧是像超级市场一样的食物摆放区,开了一个大窗口用以发放食物,中间是大走廊,两边的桌子上放著面包甜点还有各种免费物品。

粮食银行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但是来领取的人自己并不可以随便拿,只有走廊大桌子上的东西才可随便取。各式面包和饭后甜点都放在外面,原本可以随便拿,后来发现有人拿了送人,就改为限量,但是个人自取,拿多少全凭自律。

什么样的人可以来领取食物呢?

美国的现行穷人标准是这么定的: 一个人的年收入低于1万6245元, 两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万1855元, 三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万7465元, 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3万3075美元 。在美国,对于穷人的救助主要来自于政府,而粮食银行、救世军等组织则属于民间的非营利慈善组织,是对穷人救助的另一种补充。

第一次到粮食银行领食物者必须填写申请表,告知家庭的基本信息,包括收入。其中一点比较严格,就是来人必须是本地居民,其它地区的居民要到当地的粮食银行登记。

我们小城的人口一共不到5000人,登记领取食物的家庭将近200户,一般每个周三都会接待5、60户人家。

来领取食物的人都要在登记本上签字,根据家庭人数领取不同颜色的卡片,然后就坐在那里排队等候;卡片的颜色对应著不同的供应标准,义工按照标准来发放食物。

●管理系统

粮食银行有自己的管理系统,食物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民间捐助,还有就是食品企业以及当地的各个大型超市的捐助。比如货物的包装盒被压扁了,就不好卖了,商店就会捐给粮食银行,还有快过保质期的面包蛋糕等,也都会捐出来。

粮食银行的核心人员主要负责在储存室检查食物保存期以及分类。尤其在过节前后,当地的学校、教会、童子军等机构会送来大量的食品,有些人家翻箱倒柜把几年前买的东西都捐来了,根本没考虑有些东西可能已经过期,这时工作人员就得一样样地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也因为义捐来自各地,我们每次发放的东西种类都不同,有候某类食品严重缺货,负责人就会到上级粮食银行或者超级市场去买。超级市场会给一些折扣,而到上级单位去,是以大纸箱为单位来买的,交20元随便装,装满为止。我每次上货时看到来货是压得紧紧的大纸箱,就知道「领导」又去买东西了。

食品银行从易于保存的角度出发,以罐头和成品食品为主,只有鸡蛋和奶油以及各种肉类放在冰箱里储存。

食物在一排排的大货架按照种类摆放,就跟超级市场一样。只是不能自己动手,由义工依要求发放。

●被整惨了

我第一次跨进粮食银行的大门,上次见过的负责人领著我里外转了一圈,把我介绍给义工后,她就回去忙了。屋里的义工都在忙著发放食物,我两眼一抹黑,站在那儿不知能干点什么,心想怎么也没有个「上岗培训」之类的过程。后来得知,许多人都曾来试过当义工,能坚持下来的是少数,很多人被培训来了几次就再也不见踪影,所以干脆采取了自生自灭政策。

义工两人一组,一人在窗口接待,一人负责取货—她们称之为「runner」(跑腿的),看了几分钟,有一个人问我要不要顶替她当「runner」,我琢磨著这活简单,人家要啥咱给拿啥,咱手脚还算俐落,就点头说好。

没想到,两个多小时下来累惨了,因为食物的名称实在太多,例如一位领食物的人要求一盒意大利面「Linguine」,我拉长脖子仰著头在意大利面条的货架上来回巡视,才发现意大利面条(Pasta)各种宽度各种形状的都有不同的名称,窗口的人没法子只好自己走过来拿起来给我看:Linguine原来是一种细面条。 第二个人说她要Ziti,我又矇了。 Ziti是管状的,还有Tripolini那就是小花状的,Angel Hair 是最细的面条……。

早餐麦片也是不下几十种,不仅有正式名称、俗称,还有根据厂家叫的名字……,我后来干脆就把那些看起来比较诱人的拿下来让他们挑选,省得我费神去找他们点的东西。有时他们还没等说话,我已经拿了一样在手上举著,然后他们说我就要那个。经常有人开玩笑说我会读心术,其实我是专挑大包装、名厂家、我家孩子爱吃的拿,他们想要也是情理之中。

第一天做完义工回家,我倒在沙发上就昏睡过去了;第二周又是这样,累得回家就倒头睡觉,连约好要带儿子去看牙医的事儿都给忘了。老公下班后看我的样子,哭笑不得地说:「何必呢?做个义工累成这个样子。」

后来做熟了之后,东西认得差不多了,里外的规矩、「潜规则」 大概也都有了基本了解,人一放松,就没有那么累了。

●众生百态

来领取免费食品的人千姿百态,看久了很耐人寻味。有的人失业了,还没有找到工作,所以临时来拿些食物贴补家里生活;有的人身有残疾或者重病在身,无法工作,全靠政府救济生活;还有的人身强力壮,精神正常,正当壮年,不知为什么也会长年累月地领救济。

要知道,美国人推崇个人奋斗,所谓的美国梦就是靠个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样的文化里会把接受社会救济当做是一件比较羞耻的事情。坐在那儿等著叫号时他们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语地低头坐着,感觉应该是不大好受的。所以我们义工的态度都特别诚恳,特别友好,很怕碰触到对方的自尊心和敏感处。

我曾遇到一件尴尬事,那天窗口来了一个女人,我看到她就愣了一下,她好象是小儿子幼儿园同班同学的妈妈,可她一直都不看我,回避和我的视线相碰。后来送孩子上学时见面,她依然把我当空气,从来没有和我对视过。

尴尬了几个星期之后,一次到幼儿园去,上了楼我发现把给孩子们带的零食忘在车上了,正好她坐在边上,我主动叫住她,请她帮我看一下儿子,她点点头,我回来后很真诚地谢了她。从那以后,在粮食银行里我也主动跟她说话,她也和我有说有笑起来,后来他们全家还来参加了我儿子的生日聚会。

粮食银行的气氛总是比较平和的,义工们经常和来领食物的人开玩笑,互相调侃,调节气氛,唯一一次听到争吵声,是从大门口传来的。

那是个十几岁的大男孩,气愤地拉著他的父亲的胳膊,质问道:「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我们家里有食物!你缺食物吗?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父亲小声地解释著,儿子又大声说:「你回去,我不会进这里的,打死我都不会进这里的!」

过了好一会儿,那个父亲一个人进来了,满脸的沮丧和难堪。后来负责登记的人告诉我们,这个父亲失业好一阵子,失业金已经领完了,不得不开始申请救济,同时也来粮食银行领取食物,而他的儿子很不理解。

这个父亲后来终于重新找到工作。他每两周发一次工资,发了工资就到粮食银行来送一张支票,面额都是100元。他说,他困难的时候,在这里得到了很多帮助,现在有能力了,也希望能够尽点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人,让我深深感受到,什么叫「施比受有福」。

有一个黑人小伙子,气质很温和,一看就是受过教育、安分守己的公民,他也是失业了,家里有老婆和一个小孩。他每次来,根本不和我们说笑,低著头眼睛不看人,问他要什么,就是两个字:都行。拿起一样东西问,你想要这种吗?抬起眼望了一下,「行」,这个呢? 「行」,「都行」……

拿了东西匆匆就走,他全身的细胞都散发出「丢人、太丢人了」的信息。

看着他的背影,我们都替他无奈,真心希望他早日找到工作,别再受这份罪了。

还有个中年妇女,打扮得利利索索,头发一丝不乱,各种首饰佩戴整齐,画著精致的妆,她一来我们就知道「慢活」来了,因为她十分认真。比如告诉她说今天的果酱有草莓酱和葡萄酱,果酱分jam、jelly、spread等几种不同的口感类型,她会一个一个问清楚,然后再问是什么牌子、什么包装,玻璃瓶还是塑料瓶……,听完我们介绍的当天所有的果酱种类后,她手托下巴踌躇一会儿,然后说:「实际上我只喜欢吃某某牌子的什么型号的某种果酱,没有就算了。」

所有的东西都要这样过一遍,她宁缺毋滥,最后往往只选了几样东西带回去。而且她的姿态就象是在高级餐馆里点菜一样,优雅高贵。

有个年轻女孩是个单亲妈妈,和上面那位妇人正好相反,她对于我们属于「快活」。女孩在麦当劳打工,总是下了班来不及换掉工作服就匆匆来领取食物。问她咖啡要不要?不要,家里还有。麦片要不要?不要,家里还剩下。汤呢?不要,孩子不喜欢喝汤,蔬菜罐头要不要,要,请给我玉米、青豆……,干脆利落,不卑不亢。

我第一次见她就觉得这个女孩干活一定是把好手,如果有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会做的很好。果然,她后来就不来了,应该是找到比较高薪的工作,不需要再来领免费食物了。

有一天,一个男人旋风一样冲进来到柜台前,和我打了个招呼就探头向里面看。我看着他的样子心里直犯嘀咕,这人也来领免费食品?

只见他外面是一件灰色呢子大衣,里面是西装衬衫、领带,放在柜台上的手干干净净,指甲修理的整整齐齐,服饰还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这人身上的贵气逼人,我在心里升起来强烈的怀疑。

他眼睛瞄到正在整理货架的负责人依琳,扬声问道:「嘿,依琳,今天这儿缺什么货?」

依琳告诉他缺什么,他点点头转身绝尘而去,等我要离开的时候,看到他买来了一车的食物,帮忙的义工小伙子和他一起正在往仓库里搬。

原来他是来捐献东西的,有的放矢地捐献。

后来从其它义工那里得知,他是粮食银行的老朋友了。因为从各处收集来的食物品种很杂,有时有些东西品种过量,有些却严重缺乏,所以他总是抽空跑来问清楚,然后自己掏腰包买那些缺乏的东西。

●潜规则

前文提到,粮食银行里有「潜规则」,例如很多人会带著小孩一起来取食物,粮食银行里的婴儿奶粉可以随便拿,不限量,为的就是保证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小宝宝们都能够吃饱。另外还有婴儿尿布、小孩的牙刷牙膏、给小孩添加的辅食等,都可以随意领取。

粮食银行的人也属于社会工作者的范畴,所以自然就是一些政府管理机构的「耳目」。义工们会观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如果发现有任何「家暴」的蛛丝马迹,例如父母对孩子态度恶劣,就要马上报告儿童保护部门,由该部门社工定期拜访,观察孩子的状态。

有一次,有个年轻女人带著两岁多的小孩来,她非常烦躁,对孩子很没有耐心。领完食物以后,负责人事的玛丽把她请到一旁,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她回答说:「我烦透了,简直就要控制不住自己了,这个孩子都要把我闹疯了,我有时都有股冲动想杀了他!」玛丽一听,立即回办公桌抄了一串电话号码,跟她说,你现在就打电话去看医生,否则,我就打电话给儿童保护组织。

她乖乖地当场打了电话,医生的办公室约她第二天就去。凡是从这里介绍去的,都是免费看病的,由政府买单。

后来,她定期看医生,吃药,已经可以控制住情绪了,所以孩子还是跟著她,没有被带走。

还有一个女人,来领食物的时候脸上、身上经常是带著伤的。义工「不经意」地问她一句,她都说是摔倒。但是有一次她的一只眼睛完全黑了,怎么看都是被一拳打在上面造成的,玛丽就把她请到了办公室里聊聊。

她说了实话:她老公酗酒,喝醉了之后有时控制不住自己,会跟她动手。

她自己的意思是她能够处理这件事,不希望别人插手,更不希望警察介入,所以粮食银行的人还是尊重了她个人的意愿,没有去上报。

●送汤姆回家

在那么多来领食物的人中,我第一个认识并记住名字的人是汤姆。汤姆是个中年白人男性,因为生病服药,走路时两只脚不能完全抬起来,要慢慢地拖著走,我会记住他是因为他的态度。和大多数人的目无表情或哭丧著脸不同,他一路走过来,总是笑容满面地跟每一个人打招呼,让人心情大好。

寒冬的某天刚下了场大雪,路很难走。在救济站看见汤姆,带著厚厚的棉帽子和棉手套,鼻尖和脸被风吹得红红的,不停地吸著清鼻涕,依然还是笑嘻嘻地问大家好。我们问他怎么样,他搓着手说:「太冷了,我真希望谁能开车载我回去。」

我看了看表,马上就到去接孩子的时间,悄悄征询同组的资深义工同伴,对方却摇头说:「你不要这么做,不要介入他们的私生活太多。」 她说:「我原来是社工,专门到有问题的家庭去家访,接触到各种各样有问题的人家,很多人的状态是你难以想象的。你想帮助别人,来这里做义工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和他们深入接触。」

我被她说得不敢轻举妄动,不再吭声。

汤姆站在那里,虽然听不到我们说什么,但是他的眼神配在他那张单纯的脸上,表情就象是一只温顺的大狗,期待著主人扔一块骨头给他。 等到我穿好大衣往外走的时候,看到汤姆依然在走廊里徘徊著,依然在试著找谁顺便捎他回家。

开车往儿子学校走,我眼前一直晃动著汤姆眼巴巴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手帮一把,才是真正有爱心的人,载他回家不过举手之劳,可我却因为莫须有的原因退缩了,那一周想起来这件事就难以释怀。

下一周,又看到了汤姆,那天,外面奇冷无比,刮著北风,天空阴阴的飘著零星雪花。等他领完了东西,我悄悄跟他说,你稍等一会儿,我走的时候送你回去。他听了之后,眼睛放光,脸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彷佛整个屋子都明亮了起来。

后来,就好像有默契了一样,汤姆专等我快离开的时候来领食物,然后我就把他送回家。汤姆和一个妇女合租一个房子,他自己单身住在二楼,那个妇女和女儿住一楼,他们经常互相帮忙。 每次送他回家,他都跟我讲谈合租房子女伴的故事。

到了情人节前夕,汤姆在车上告诉我,他可能要和那位女士结婚了,我听了很为他高兴。之后春暖花开,汤姆可以自己散步回去了,我也就不再送他了。不过他每次来还是和我很亲近,还告诉我们他打算和女朋友结婚,看得出来汤姆眼睛里的真诚和对这件事的渴望。

他虽然身有病痛,但是他的笑容依然可以给周围人带来快乐,他的良言美语依然给人鼓励,他热爱生活的精神依然给予人启迪,他享受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命自有其价值所在。

在这篇义工文章的最后,我想以奥黛丽‧赫本的朋友萨姆‧莱文森写给孙女的一首诗作结尾。奥黛丽‧赫本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她的外表气质,还在于她的友善与助人。生命的真谛,在于自助助人。

永葆美丽的秘诀

诱人的双唇,来自亲切友善的话语。

可爱的双眼,是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

苗条的身材,在于将食物与饥饿的人分享。

美丽的秀发,因为每天都有孩子的手指穿过。

优雅的姿态,来自于一直都与知识同行。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会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自我成长,

不断地自我成长,而非向他人抱怨。

请记住,如果你需要帮助,首先要自助,

随著岁月增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帮助自己,一只帮助他人。


 

 



来源:世界新聞網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