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电影中如何大谈“变态恋爱”

作者:胡雯 发表:2011-06-01 12:0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文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不仅仅在于政治上的特殊,还在于当时对艺术认识上的特殊。本文拟对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的爱情电影做一个简单的梳理,采用历史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概述,期望能找出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电影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中国电影史做一点尝试。

错位的爱情观

传统的爱情观在文革时期开始发生了严重的错位,传统的爱情必须被置于革命或者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语境下来论述,背离了这个语境,就会变成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而被彻底打倒。

例如电影《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与没有革命背景的余永泽的结合,就被认为是一次“错误的拯救”,此时主人公的爱情观就被认为是受到了身上所具有的腐朽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她的爱情也是不被广大的革命群众所认可的。只有当她后来遇到了革命青年卢嘉川之后,在革命思想光辉的照耀下,才彻底清除了身上的腐朽的思想,在革命大家庭里找到爱情,最后不仅得到了真正的爱情,而且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应该说,这一时期的所有的爱情观,是不可能脱离革命语境的,“革命”成为当时所有文化战线上唯一而且永恒的主题,背离了该主题,就是游离于主流,也会遭到毫不留情的扼杀。总的来说,在文革思想的冲击下,传统的爱情观被彻底颠覆,发生了错位,爱情这一人类最美丽和永恒的主题被生硬地套上了革命的外衣,原来的色彩被一片大红所完全包裹,失去了潜在的内涵。同时,也被强行划分了标准:缺乏革命背景的就是错的,带有革命色彩的就是对的。人的本性以及追逐爱的自由的权利被彻底扼杀,不仅仅思想和灵魂要变成革命的,同时身体也是革命的,只能在革命的语境中与另一个带有革命色彩的身体结合,才是这一时期所提倡的正确的爱情观。

个人自我政治身份的认同

文革时期的电影,随着一大批电影艺术家被打倒,原来对于艺术的思考被完全而彻底推翻,代之以“革命或者反革命”的二元价值观。这个时候的爱情电影,也被带上了浓郁的政治身份的自我认同的色彩,电影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不在于其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和艺术特点,而是在政治认同中由观影者来决定。影片中的主人公,如果和不带有革命标记的人结合,就无法取得观影者在政治上和心理上的认可。电影创作者在进行电影创作时首先所考虑到的也是这一点,因此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观影者对片中人物的命运和思想能否产生心理上的认同,这种认同度越高,则电影创作越成功,反之则越失败。

还是以电影《青春之歌》作为例子,主人公林道静之前作为普通的大学生,是游离于广大人民群众之外的,所处的生活环境是脱离无产阶级领导的,具有“革命思想”的广大群众很难在政治身份上对她产生身份的认同,也就是对电影创作者本人没有身份的认同。缺乏身份认同的人,无论其结果是什么,都很难引起观影者心理上的共鸣,更何况她是与另一个缺乏政治身份认同的余永泽结合。两个资产阶级思想教育中的“异类分子”的结合是永远无法获得观影者的认同的,而这种心理认同的起点就是政治身份的认同。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林道静离开了余永泽,就等于抛弃了资产阶级思想,找到了卢嘉川,就等于寻找到重新获得政治身份认同的渠道。终于,林道静入了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政治身份上和观影者、创作者实现了彻底的同一,这种政治身份认同的同一引起了三者思想上的同一,从而最终也实现了故事、电影的成功。

扭曲的电影美学意识

文革时期中国电影发展全面后退,但是也有所保留,总的来说是在曲折中艰难跋涉。伴随着电影事业的艰难跋涉,对电影美学的认识也是举步维艰。综观这一时期所有的电影,所注重的不是电影的叙事结构,也不是故事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对于电影艺术来说,最大的美就在于其所呈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然也包括叙事结构、电影人物个性的塑造……现代电影艺术首要的功能是娱乐,其次才是受众价值观的培育。文革时期恰恰和现在相反,首要的功能就在于教育功能,当然在当时那种文化艺术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也多少起到了一些娱乐功能,作为对平时单调的革命生活的补充。文革的主题是“革命”,当时的电影都要以“革命”作为最高的美学价值主旨。当时一批优秀的爱情题材电影《早春二月》、《阿诗玛》、《桃花扇》等不具有弘扬革命价值观和革命献身意识的电影就遭到了强烈的批判,“不是故事不好,不是爱情不对,只是因为不革命”。这一时期的电影艺术,在美学价值的评价上是革命高于一切。“中国文化战线上上下下都要以宣传革命作为第一任务,要用‘革命的思想’时刻警醒广大的革命的劳动群众,要保持警惕,警惕身边一小撮打入革命内部的反革命分子,防止他们篡党夺权。”因此,在这一时期,爱情电影作为资产阶级意识最浓厚的意识作品,自然也成为文化系统审查最为严格苛刻的内容。一方面,要不断提升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强化对电影观众的宣传功能;另一方面,还要对其大加改造,使其彻底符合当权者的利益。

总体来说,文革时期的爱情题材电影,处于变态式的发展中,传统的爱情观念彻底被抛弃,同时附着了意识形态的灵魂,情节单一,缺乏人文内涵,人性被完全抹杀。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倒退,在这一时期,作为人性最高体现的美学价值观也完全丧失,呈献给观众的只是生硬的革命价值观,语境的单一也造成了叙事和内涵的意义丧失。文革时期的爱情电影并没有推动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哀。



来源: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