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大坑的周围已布满了荆棘
近日,位于五华区沙朗白族乡的磨刀箐村后山上,发现一个神秘山洞。洞深10余米,里面有150多平方米大小,洞中间有一堵1米左右高、用石头堆砌成的隔墙,将洞内隔为两部分。洞口至洞底有用石头堆砌起来的便道。据猜测,这个山洞是一千多年前南诏大理国段氏白族逃亡至此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当时人们将牲口顺着洞口的便道赶到洞内,关在隔墙里面的洞里。隔墙外面住人,而离山洞不远处还有很多田埂的痕迹。神秘山洞是否真的就是南诏段氏白族居住过的地方?还有待考证。
山间不时出现荒地
根据曹先生提供的信息,记者驱车前往磨刀箐村后山。村民们对曹先生称的神秘山洞略知一二,但后山上有野人洞、狐狸洞、香炉洞等好几个山洞,大家说不清居住过白族人的是哪个洞。“听老人们讲过,在解放前,老辈子人集体种地的时候倒是会去山洞里躲雨,也会将牛羊赶到洞里一同避雨。”村口的一名妇女说。
记者顺着山路前往山洞所在的地方。车行至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山上有一些低矮的云南松和少许灌木。站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沙朗坝子。曹先生和60多岁的村民肖大爷赶到了山上,带领记者前往山洞。往后山另一面,顺着一片长满野草的低洼山梁顺势而下,在树林间不时出现一些长满杂草、类似荒凉山地的地块。
千年古洞,洞内有许多形状怪异的石头。
这些山地是否就是当年段氏白族耕种过的呢?肖大爷介绍,这些荒地早已经成了村民们放牛羊的好地方,60多年前有人耕种过。从地面上被村民们采药挖开的土壤来看,土质还比较肥沃,土层较厚。“山顶上风大、气候凉,加上从村里上来比较远,后来村民也就不种了。”肖大爷说,从村子里走近路上来,要40多分钟才能到。
从山的另一面顺势而下3公里左右,到达了山洞附近。肖大爷说,这附近稍微大一点的有3个山洞,野人洞就在荒地边上,牲口能下去的山洞叫木瓜藤洞,因之前洞口长满了木瓜藤而得名。曹先生称,在山洞1公里外的一处山坳里,还有一片梯田,田埂比较明显,估计是当年白族耕种的田。村民们把这里叫黑池塘,因其长得像一个大池塘而得名。至于里面的田,他们也不清楚是从何时就有了。
神秘大坑面积150余平方米
在黑池塘,记者看到一些用石头垒起来的坎,类似田埂。但这些地上已经长满了杂草和蕨类植物。
在肖大爷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顺着陡峭的山路走到了木瓜藤洞。这个洞其实就是一个大坑,垂直下去的。洞口右侧是一段较为平缓的坡地,左侧是一个大坑,里面长满了植物。山洞的周围磐石林立,加上杂草丛生,很难下到洞底。在洞边的岩石上,有一处缺口。“小的时候山洞就有了,我们还经常会进去躲雨,掏蜜蜂窝。”肖大爷说,缺口处就是下往洞底的入口,下面还有顺着洞壁用石头砌成的蜿蜒便道。
千年古洞,洞内有许多形状怪异的石头。
洞底空气潮湿,洞壁四周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石钟乳。木瓜藤洞内有150余平方米大小,洞底离洞口距离15米左右。岩洞中有一道10余米长、30厘米宽、1米左右高的用石头堆砌而成的隔墙,侧面有一处缺口类似门槛。靠近洞口处有被浓烟熏过的黑色痕迹。
“从了解到的情况来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段氏白族当时居住和关牲口的地方了。”曹先生说,这是根据附近的田地和当时大理国段氏白族逃亡的路线,以及现今沙朗白族居住地推测而得。
是否段氏白族居住过的地方还待考证
曹先生说,他目前正在从事昆明古代历史的调查工作,想弄清昆明古城的来历及周边的远古居民。他已经在此处考察3个多月了。曹先生介绍,现住在磨刀箐村的村民几乎都是80多年前从滇东北迁移过来的,而此前这里生活着许多从大理迁移过来的白族居民。他猜测,山洞可能是一千多年前北宋时移居到此的大理段氏白族居住过的地方。
“山洞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包括里面的隔墙。后来也有牲口下去过,但至于它的历史,我们也不太清楚。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过,山上确实有白族居民生活过,但后来随着环境的改变,白族都下山生活了。”村中一位姓郭的老人说,沙朗的白族居民是从大理搬过来的,当年蒙古大军平云南时,南诏大理段氏白族开始往昆明迁移,部分段氏家族搬至沙朗的高山上躲避,在山上定居下来。
据了解,在相关的史料上没有找到关于南诏大理国白族迁往沙朗的记载。沙朗的白族与大理白族只是在民族上有关联,但沙朗的白族是否就是南诏时迁移过来的,还有待考证。
来源:中国经济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