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楼阁与唐诗

作者:李德辉 发表:2010-01-25 01:1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自孔子以来,士大夫就号称"登高必赋",但唐以前的诗歌写登临的并不多,创作上也不够成功,故此时的楼阁还不曾被世人目为充满诗意的地方。将楼与诗联系起来,是从唐代开始的。正是由于唐人的题咏,楼阁才烙上深深的人文色彩,同小桥流水人家一样气韵灵动,连接古今。纵观唐人登临之作,会发现,江南楼阁与唐代诗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大凡天下州郡,有佳山水必有名楼观,名楼观必有名公巨卿的诗赋题咏。而全国各地,唯东南郡邑佳山水最多。东南山水虽美,但晋宋以前并未普遍兴修楼阁,楼阁很少靠诗赋传名。唐代则不然,兴建的楼阁既多,因诗传名的也不少,散见于《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及其他典籍的,多达数十座,名声较显、 有诗文传世的也有十多座,除韶州韶阳楼、桂州逍遥楼在岭南道以外,其他十四座都在江南:岳州岳阳楼、鄂州黄鹤楼、洪州滕王阁、江州庾楼、宣州叠嶂楼、池州九峰楼在江南西道,润州芙蓉楼、万岁楼、北固楼、湖州消暑楼、苏州齐云楼、婺州八咏楼在江南东道,郢州白雪楼在山南东道,安州浮云楼在淮南道。唐代天下有十五道,为什么偏偏以江南道名楼最多?仔细推寻,不难发现个中原因。

最主要的当然是六朝隋唐对江南数百年的持续开发,带来这里经济文化的繁荣。自晋室南渡以后,江左各地就人口繁衍,土地开辟,州郡增多,朝廷选贤任能,贤士大夫相继佐郡,这里原始落后的社会面貌逐渐改变。其时士人虽多登临赋咏之雅兴,但常苦于无开豁心志之楼观,于是往往筑楼起台,公退之余,与二三僚友凭栏远眺,讴吟赋咏。润州芙蓉楼、万岁楼、北固楼,就是这样修起来的。芙蓉楼原系晋刺史王恭改创,万岁楼系刘宋南兖州刺史徐湛之所建,北固楼亦起于晋代,原名北固,梁武帝改名北顾。这些楼阁,当时都没有留下多少名作,像梁武帝《登北顾楼诗》、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水平都不高。只有经过了唐人的题咏,它们才远近知名。在唐代,北固楼的好诗极多,即使泛咏之作也诗意无穷,如李白《永王东巡歌》: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诗篇的流丽,远胜前人。芙蓉楼的佳作也很多。不必说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即使崔峒的《登润州芙蓉楼》也不俗,中间

往来潮有信,朝暮事成非。烟树临沙静,云帆入海稀。

两联描绘景色,感慨兴亡,气象雄浑。随着名士诗篇的传扬,芙蓉楼的名气日大,储光羲 《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称:"登陟芙蓉楼,为我时一赋。"竟视之为过往文士所必造的当地标志性建筑。诗人鲍溶还以芙蓉楼上诗客自居,其《寄薛膺昆季》有 "何况芙蓉楼上客,海门江月亦相思"之句,可见其声名与影响。中唐以来,唐室在润州开建使府,署辟幕僚,这里遂成为文人聚会、赋诗酬唱的经常性场所。以万岁楼而论,传世之作就有皇甫冉《同温丹徒登万岁楼》、李绅《忆万岁楼望金山》等作,皇甫冉诗尤佳:

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
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诗写楼中即望景色,而从江客北望的角度落笔,将对国运的深忧织进苍茫 的远景之中,意境微茫,情见言外。

这样的好诗,离不开万岁楼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江南的秀山丽水玉成了它。由此看来,楼阁周围的自然景物、地理环境作为陪衬,对于好诗的成就是有促进作用的。

以上润州三座楼观的事例,很能说明江南楼阁与唐代诗歌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它们为唐诗创作提供了新场所、新素材。这些楼阁,很长时期内都曾进入唐代诗人的审美视野,成为题咏对象,从而一定程度丰富了唐诗的内容与意蕴。尽管其在今天多不为世人所知,但在当时却都是"名与天壤齐"的"一郡伟观",其周围往往群峰耸秀,林木清幽,下临江湖,波光峦影,万景在目,因而成为文士登临览胜的首选场所。来得多的,甚至不止一次赋诗。如苏州齐云楼,原系调露元年(679)唐苏州刺史、曹恭王李承义建,原名月华,后来白居易出为苏州刺史,取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之义,改名齐云。楼虽然建起来了,但以前一直不甚知名,是白居易等人的反复题咏提高了它的知名度。据查,单白氏一人即作有齐云楼诗四首。其《齐云楼晚望》:

复迭江山壮,平铺井邑宽。 人稠过杨府,坊闹半长安。
插雾峰头没,穿霞日脚残。 水光红漾漾,树色绿漫漫。

铺写苏州的城市景观,气象森秀,笔法灵动。他还曾和刘禹锡、柳公权、卢周仁 等僚友登临此楼,赋诗酬唱。多年以后退居洛中,尚有"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等句,深情回忆 当时盛事。

池州九峰楼的事例也很能说明问题。杜牧曾任池州刺史,多次登楼赋诗,其《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及 《郴行录》所载张舜民九峰楼即景诗:

清溪望处思悠悠,不独今人古亦愁。借尔碧波明似镜,照予白发莹如鸥。
江山自美骚人宅,铙鼓常催过客舟。唯有角声吹不断,斜阳横起九峰楼。

均吞吐山川,俯仰古今,亦堪称佳作。

上述楼观的主修者及诗赋的作者,有很多都是"江南地方官诗人",像韦应物、白居易、杜牧等,更是数次出刺南方州郡,兼刺史、诗人身份于一 身,另外一些人如宋之问、王昌龄、刘长卿等,或为迁客,或作县官,或充使臣,慕于江南风景的秀丽及人文的蔚盛,往往利用各种机会,取道运河水路,来一番江南畅游。安史之乱造成的"避地衣冠尽向南"(郎士元《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的局势,以及战后的遣官命使、科举铨选,无不强化着这种趋势,使得北人南游有增无减。这些南游的北方人虽不是江南楼阁的主修者,却是楼阁诗的重要作者与读者。无论身份如何不同,都曾以自己的诗作,参与当地地域文学的共建,加上 其人率皆当时之名贤,又富山水之雅意,登高临远,不废讴吟,其所制作,不唯取重于一时,亦且驰誉于千古,可与湖山相表里,为地域文学增重。

上述作者所处的时代与楼阁兴修的时代,也趋于一致。肃宗以前,天下的名楼不过河中鹳雀楼、武昌黄鹤楼等寥寥几所,大历以后则成批涌现。如湖 州消暑楼系贞元十五年(799)刺史李词所建,池州九峰楼系会昌中刺史李方玄建,宣州叠嶂楼系咸通十二年(871)宣州刺史独孤霖建。安州浮云楼亦唐人所建,当时赋咏甚多,《通志•艺文略八》著录有"《浮云楼诗》一卷",此书与宋代书志著录的《岳阳楼诗》一卷、《浔阳庾楼题咏》一卷、《滕王阁诗》一卷,都是唐人楼观题诗的重要结集,共同展示着唐代南方地域文学的风采。今天存世的浮云楼诗仍有数首,如赵嘏《登安陆西楼》

楼上华筵日日开,眼前人事只堪哀。征车自入红尘去,远水长穿绿树来。

云云,诗就题写在浮云楼的墙壁上,宋时尚存。两百多年后,宋人张耒客游至此,读之,感而题诗继和,诗名《浮云楼和赵 嘏》("万里聊供远眼开"),此段珍闻轶事前世无载,今特为揭出。

至于那些修于唐前的楼阁,唐人的诗篇也是青出于蓝。如婺州八咏楼,原系梁代东阳太守沈约所创,名玄畅楼,后人因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八 咏诗》,遂改名八咏。楼下"平林广野,景物万态"(韩元吉《极目亭诗集序》),风景秀丽,吸引游人赋诗赞美,诗人严维有"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送人入金华》)的名句,权德舆有"影落三湘水,诗传八咏楼"(《新秋月夜寄故人》)的清唱。诗仙李白亦尝客游至此,任华《杂言赠李白》"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写李白楼中醉酒的狂态,或为写实。崔颢《题沈隐侯八咏楼》尤为著名,唐宋间,此诗被选入《国秀集》、《文苑英华》等著名唐诗选本,广为传诵,诗云: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登楼白云晩,流恨此遗风。

起句既很自在,收篇也很自然。中间两 联吊古伤今,流连感怆,绘景如画,颇有盛唐诗的高华朗秀气象,也很能体现江南楼阁与唐诗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此类诗篇,不在人所共知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偏在那些当时颇有名气、后世却湮没无闻的楼阁,这恰恰证明,在唐代,不仅 岳阳楼等与唐诗关系密切,所有的名楼都是这样。诗篇的写作地点都不在京城,而在江南,表明中唐以来,江南已成长为长安-洛阳两京之外的另一文学中心,文学 正日益呈现区域化、多中心化的局面。此种变化,在唐人楼阁诗中也得到反映,实深可注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