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常德会战

发表:2009-11-17 23: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战斗场景,英雄们前赴后继

今天的人们没有忘记英雄们

 

 

 

 

 

 

 

 老兵仍在

 

常德,只是一个普通城市。如果你不是湖南人,也许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城市,但是有一点你应该知道:在六十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有数以万计的生命为这个城市,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为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里有被有些史学界人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常德会战"。

前言

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迄今2200多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参加常德会战的74军57师机枪阵地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

1943 年中国国民党军队在常德与日寇进行了一次大会战。这次会战,其规模之大,兵力之多,战线之长,仅次于台儿庄会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1943年11月初,日寇的大本营和派遣军总司令部为了挽救起必然失败的命运,悍然把矛头指向湘西北常德这一军事要地,出动了第11军5个师团和四个伪军师在内的16万多兵力,与国民党第六,第九战区的16个军42个师约21万人,在以常德为核心的十几个县市进行了一场殊死的血战。

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常德是湘西北门户,沅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川贵物资集结中心,1939年初,日寇企图南下,开始轰炸常德。1941年11月4日,日寇公然违反国际法,在常德使用细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麦,豆子,高粱等物,虽采取了紧急措施,前后仍有 600多人死亡。

常德会战,又叫"常德保卫战",负责保卫常德城的国民党陆军第74军57 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以八千之师,对付装备精良的常德会战纪念碑四万之寇,孤军奋战16个昼夜,最后几乎全军阵亡,但给日军也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常德城郊丢下了上万具尸体,其战斗力大伤元气。师长余程万率部死守常德的战斗业绩,在我国抗日民族英雄的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又一次证明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实力!日寇进犯常德的目的一是因为常德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西重镇,川贵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汉失守后,这里成为重庆大后方的物资唯一补给线。

二是为了动摇重庆国民党的抗战信心,以战逼降,达到所谓"结束中国事变"的目的。

三是为了歼灭国民党守军力量,摧毁第六战区根据地,夺取洞庭湖粮仓,达到以战养战和巩固中国占领区的目的。

四是为了箝制国民党兵力,迫使集结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回师救援,以阻止或推迟东南亚盟军的联合反攻

在常德会战前夕,蒋介石电告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第74军军长王耀武:"一定要守住常德,驻军须与城共存亡。"随后,蒋介石又下达了"不成功,则成仁" 的训令,再一次命令74军57师死守常德,企图把日寇吸引到常德,在战略上对日寇造成威胁,以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开辟战场。

双方参战兵力

日寇兵力

第11军,下辖5个师团:第3师团,第13师团,第39师团,第68师团,第116师团,计28个联队,还有飞行第44战队及伪军,共计10万余人。

日寇攻城部队:第3师团,第68师团,第116师团(包括毒瓦斯部队),共计4万余人。

国民党兵力

第六战区:第29集团军所属第44军,第73军,第19集团军所属第79军,第66军,第18军,第86军,第30军,第32军;第33集团军所属第59军,第77军,第74军,第100军。

第九战区:第99军,第10军,第58军,第72军。

总兵力:2个战区,计16个军43个师,共计21万余人。

常德守城部队:国民党陆军第74军57师,总兵力计8529人(大部分为山东人),代号:虎贲。

大战前夕

1939年武汉失守后,日寇南下进攻,占领安乡,华容,石首一带,给湖南造成了紧张的战争空气,常德决战日趋明显。1943年4月,国民党第74军进驻常德地区。该军第57师驻守常德城,第58师驻守石门,第51师驻守桃源。

1943 年10月,第74军副军长兼57师师长余程万将军召开会议,策定防御作战指导方案,制定了"以确保战略要点固守防御"为目的的防御作战计划。此方案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为外围狙击战,以歼灭与消耗战为主;第二期为城垣守备战,严密封锁城垣,扑灭日寇破城企图;第三期为城内街巷战,拚死抵抗或短兵肉搏,以待援军,内外夹击,夺取胜利。

1943年11月,常德局势日趋紧张,为了民众生命安全,57师与地方政府合作,动员并强制城内外居民全部疏散,城内不留一人。为了使市民迅速离开城区, 57师还派出士兵帮助市民搬运物资出城,并发布纪律文告,不许士兵收取分文报酬,告诫全师官兵严守军纪,如有违反,就地枪决。一个向市民索要搬运费的上等兵被当场处决。11月15日,市民全部离开常德城区。

1943年 9月27日,日本大本营以"大陆令第853号"下达命令,"准予进行常德作战",28日,派遣军总司令部下达命令"第11军于11月上旬发起此次作战,进攻常德及附近,摧毁敌人的战力。"国民党重庆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寇此次进攻目的后,制定了"以诱敌歼灭之目的,将敌人主力引到澧水及沅水两岸后,正面抵抗,再以外翼攻击,然后把敌人消灭在洞庭湖畔"的战略方针。

11月24日,日寇各军种形成了包围常德城郊之势,在飞机配合下,与国民党57师展开激战。

外围战斗

外围前哨战从11月18日日寇进犯徐家湖起,至23日河伏失守止,历经6天。

1、徐家湖狙击战

11月18日,日寇第68师团户田部队所属先头部队500多人,利用汽艇向徐家湖进犯,57师第169团第三营警戒哨两个排,转战30多里,击毙日寇200多人,打响了常德保卫战的第一枪。

2、河伏坚守战

日寇第116师团先头部队第120联队,加上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配合,向常德市郊河伏进攻。河伏守军系国民党57师第171团第2营,共500多人。11 月 20日,日寇步兵500多人,骑兵百余人,在三架飞机掩护下,与守军打了一天一夜,日寇一共发动7次进攻,不仅损兵折将,而且毫无进展。22日,日寇增至三千余人,集中大小炮十多门,对守军工事连续轰炸,紧接着采取整排整连波浪式密集冲锋的战术,对我阵地进行猛攻。守军官兵与日寇血拼肉搏,反覆争夺,伤亡近三分之二。23日日寇继续发动大规模进攻,配合作战飞机已达12架,上午10时许河伏失陷。守军第2营营长袁自强殉国,全营500多守军阵亡,仅有少数几人侥幸逃出,但日寇也在此陈尸上千。

3、德山拉锯战

11月21日,日寇第68师团户田部队四千多人,分两路进犯德山,国民党守军原为临时配属57师指挥的第 63师188团,团长在日寇进犯的时候擅自决定撤退,这样守军仅为57师169团3营 8连和188团余部。日寇集结于十倍守军兵力,发动多次进攻,经反覆争夺,终因众寡悬殊,11月23日夜,德山失手,守军除100余人突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德山失守后,使常德城守军失去犄角之力和退路,给守城战带来极大困难。

城基保卫战

11月23日,日寇第11军所属3个师团向常德城区全力进攻,国民党守军第57师也进行了重新布防:第171团守西门和江面:第170团守西北城角,第169团受东门兼东北角。

1、激战东郊

11 月23日,日寇第68师团所部五千余人,在九架飞机配合下,分五路每路各千余人,向常德东门进攻,守军57师第169团第1营死伤惨重,团长柴意新亲率预备队增援,才算暂时稳住阵脚。11月24日至25日,日寇116师团第133联队与驻守东门城郊的169团第2营发生激战,日寇伤亡惨重,当场击毙日寇 500余名,生俘7人,击落日机三架。使日寇攻城以来遭到了第一次较大的打击。11月26日,日寇步兵第109联队到达东门外,参与进攻,同样遭到惨败。

在这次战斗中,守军共打退日寇24次进攻,毙,伤日寇一千多人。26日下午,守军退守城后,据城垣一带防守。27日10时,东门的拉锯战达到高潮,六,七百名日寇向东门城垣发起了猛烈进攻,守军拚死抵抗,169团第1营副营长董庆霞和机枪连来汝谦连长带一排人冲出战壕,用手榴弹还击,炸死日寇100多人,董副营长,来连长为国捐躯,守军的无畏精神,令日寇胆寒,暂时停止了冲锋。

日寇参与进攻东门的军队先后达1万人左右,却没有取得进展,不得不转向攻击大河街,下南门。

2、固守大西门

11 月23日,攻下河伏的日寇第116师团步兵第120联队加上步兵第133联队等,共计一万五千多人,用大小炮几十门,开始向西郊全线攻击,逐步向大西门延伸推进。守军第170团第1营与日寇展开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第1营排以上军官全部牺牲,很多重伤失去战斗力的官兵,都用刺刀或步枪自杀成仁。

11 月26日,57师因战斗大量减员,全师包括伙夫,勤杂兵,警察都编入了战斗队伍,炮兵团因此时已无炮弹,大部分改编为步兵,参与大西门守城战。坚守在大西门城墙的有两位团长,一位是171团杜鼎团长,他率领的是第3营残部,加新编进的几十名勤杂兵和二十名警察,共100多人。一位是军炮兵团金定洲团长,他率领的是炮兵编的步兵40多名,和新编进的勤杂兵40多名,共90多人,整个大西门的守军已不足300人。就是这些勇士,无论日寇的炮火如何凶猛,毒气如何威逼,他们坚守的大西门始终巍然屹立。

11月30日上午,日寇又一次从正面向大西门发动猛烈攻击,57师师长余程万亲率特务连督战。到12月2日止,日寇始终无法攻下大西门。

3、鏖战北郊

进攻北郊的日寇,主要是以步兵第109联队和第133联队为骨干,另外配备有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和迫击炮第四大队,包括工兵,后勤部队共计一万多人,分东,西,正面三路向北郊进犯。国民党守军左路为170团第2营,右路为169团第3营。经过三天鏖战,守军伤亡超过百分之九十。

4、南城恶战

常德南面是沅江,也是阻止日寇的唯一一道天然屏障,参与南面作战的日寇主要由第3师团第6联队主力,以及配属的野炮兵第3联队。11月25日,第6联队联队长在侦察途中被国民党的飞机炸死。

11 月25日白天,日寇500多人,动汽艇,民船20多艘,用炮火和四架飞机掩护,强渡沅江,57师第171团第3营猛烈开火还击,日寇船只被打沉一半,余下的退了回去。至26日,日寇共进行了四次渡江攻击,27日拂晓,城南外围阵地多处失守,城外守军撤退至上,下南门城楼,利用城楼及城墙坚固工事,继续狙击日寇。

11月27日下午,57师各部以成人自为战的局面。

11月28日,57师还有作战人员2400多人。

日寇招降

11月28日,日寇攻城死伤惨重,战果不佳,便展开攻心战,向守军空投招降传单。其只要内容如下:

一,日军已全面包围常德城,后续部队,陆续到达。

二,救援汝军之渝军,仅空城而已,无再前进之意。

三,你们快停止无益之抵抗,速挂白旗,则日军立即停止攻击。

四,57师官兵,宜速停止为师长余程万等人之名誉而战。

五,日军对居民并无敌意,日军爱护汝等。

余师长在招降传单上批语:

一,余受黄埔军校教育,只知不成功即成仁,余确信全师弟兄也是如此。

二,污蔑友军,且文字欠通。

三,忠贞传自领袖。

四,光荣属于国家。

五,其谁欺,欺天乎?

六,57师被全歼。

城内街巷战

日寇在围城战中,接连在东,南,西,北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进攻,都进展不大,陈尸遍野,后来,日寇通过侦察发现,守军过分依赖于外壕的阻碍作用,重视城门,局限于其附近的防守,而忽视离城较远地方的防卫设施,最终日寇选取了北门的东北角一线作为突破口。

11月28日拂晓,日寇用大炮百余门和26架飞机,对北门城墙进行猛烈轰炸,同时施放毒气达三个小时之久,城基上下全部守军阵亡,守军被迫放弃北门,进入了更加残酷的巷战。57师剩余官兵把各条街道的房屋打通,每条街道口处筑好巷战掩体,与日寇逐屋争夺,使日寇进城后,付出惨重代价,仍然进展艰难。

11月29日黎明,日寇照搬进攻北门的做法,先用炮火猛攻,然后才是步兵冲锋,到30日22时,东门所有房屋全部烧光,守军宁死不退,进行寸土寸血拚杀,节节与日寇同归于尽,使日寇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鉴于北门和东门连日被敌人突入,守军损失惨重的情况,11月29日,师长余程万连续发出两则求救电文,随即严令各部坚守战斗岗位,与日寇血拼到底!

28日巷战开始,守城部队只有2440人,到11月30日,则不超过1800人,到12月2日,城内守军只剩下三,四百人。战至2日晚,仅剩文庙与中央银行两个孤立据点,守军不满200,师长也端着机枪上阵,援军未到,已处于弹尽粮绝的最后时刻。

守军突围

战至12月2日20时,57师8000多人,只剩下200多人,仅剩下文庙与中央银行两个孤立据点和西南城一带城墙和街巷,占据着一条师部通往沅江的唯一通道。从11月26日起,国民党各路援军开始向常德城郊靠近,并且一直与日寇在城郊进行激烈战斗,可惜短时间内无法突破日寇防线,守军决定组织突围,迎接援军。

12月3日1时,师长余程万紧急召开57师团以上军官会议,研究决定趁夜向沅水南岸突围,小部分向西北城郊转进。城内由169团少将团长柴意新率残部51人,牵制日寇,掩护伤兵,继续坚持巷战,迎接援军的到来。

守军于12月3日2时以后开始渡江突围,用5艘无桨小木船,借风力渡过沅江,因船太小,无法装满所有人员,也有不少抱着木板过江的。过江后分几路撤退,炮兵团回官庄留守处,军炮兵团此次配合57师作战的,有炮兵3营和团辖高机连,共有官兵近千人,包括被俘逃回者,仅生还9人,其余全部阵亡。余师长渡过南岸后,即遇敌哨兵,余师长率兵20余人,且战且走,不久就被敌人冲散,余师长左右仅剩下两人,又因左腿旧伤复发,已无法行走。正在急困中,遇见自城中疏散逃避在此的一些市民。战前余师长经常在城内巡视,很多人都认识他,虽已是蓬头垢面,无复人色,但人们还是认出了他。各家闻讯,皆杀鸡宰羊,犒劳这位民族英雄。晚间市民自动放哨,侦察敌情。其他突围人员,也有同样遭遇,突围成功者,少之又少。

余师长突围后,留守牵制日寇的柴意新团长,扼守最后一个据点,与日寇死拼,至12月3日4时左右,率领残部向日寇阵地冲锋,不幸中弹牺牲。

常德城于12月3日8时沦陷,日寇占领常德后,因中美空军对城内进行猛烈轰炸和袭击,加之城内所有建筑为炮火所毁,无隐蔽之处,日寇大部队于当日下午撤至城郊村落,只留少量部队在城内警戒。

收复常德

在常德会战期间,虽有四万多日寇包围常德城,进行激烈的攻城战,但也有20余万国民党军队在常德外围与10多万日伪军进行激战。

在西北一线作战的部队国民党74军第51师和58师(师长张灵甫),以及100军第19师和63师,始终把企图进犯常德的日寇第13师团牢牢牵制在常德西北,日寇第13师团长被打死。

国民党部队以十分惨重的代价向常德继续进军,12月11日,日寇开始全线退却。日寇第11军于14日12时10分,向派遣军总司令部发电请求撤退,第11军19日开始撤退。

常德会战结束

1、双方兵力损失

据国民党参战部队上报阵亡数字:第六战区损失45000人,第九战区损失15000人,第五战区损失3000人,共计丧失6万余人,并有第150师师长许国璋,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预备第10师师长孙明谨等将军于此役中殉国。

日寇损失:国民党统计的数字为四万多人,日方公布的数字为:战死1274人,负伤2977人。据分析双方公布的数字都有水分,比较可靠的估计为1万多人。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

常德会战结束后,国民党74军军长王耀武将军为纪念捍卫国土而壮烈牺牲的将士们,决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公墓正门是一座高大的三门纪念牌坊,上方是王耀武所题"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的横匾。纪念坊的四根水泥钢筋方柱之间的上方架有三块横匾:正中是蒋介石所题"天地正气",左侧为陈诚所题的"碧血丹心",右侧是白崇禧题写的"旗常炳耀"。进大门数十步是一座9米高的纪念塔,基座四方刻有国民党考试院长戴传贤,监察院长于右任,立法院长孙科,司法院长居正四人题词,碑身正面为王耀武所题"陆军第74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公墓落成当天,常德各界人士及74军代表举行了隆重集会,数十匹驰骋疆场的白马也参加了这次集会。

守军主将介绍

余程万 在常德会战期间任国民党第74军中将副军长兼58师师长,广东省台山县人,生于1902年,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12月毕业。1927年任海军局政治部少将主任,是最早进入少将官阶的黄埔生第二人。1943年晋升中将军衔。

余程万为人机智沉着,精明干练,是一个儒将,他治军严明,指挥作战的特点以"坚守著称"。因常德失守,少数没有突围的部下被迫竖起了白旗,蒋介石闻讯此事非常震怒,下令将余程万押送重庆按军法处决。后经常德在重庆的要人和王耀武的力保,才幸免一死,从轻发落,被判徒刑两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余程万刑满释放。

1949年,余程万任国民党第26军军长兼云南警备总司令,1957年流落香港,被匪徒开枪击杀,时年55岁

1943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占区浴血奋战,与此同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以及中缅边境组织了大型会战。常德会战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次战役。

1943年11月2日,常德会战开始,仅常德一地的保卫战,日军就先后投入约3万兵力,300余门火炮。

中国守军仅为1个师,坚守16昼夜,予敌重创。在50余天的会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重大牺牲,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日军虽然曾艰难攻占了常德,但中国军队二线兵团随即展开反攻。日军见势不妙,仓皇撤退。

会战以日军的被迫退却而告终

常德会战,中国军队给日军重创,同时在战略上也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一只乌鸦站在一间被轰毁的货仓的焦梁上,带着严肃而满意的心情,望着已经从地面上毁灭了的常德......城东门的中国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面胜利地飘扬,两个武装中国士兵很神气地站上了新岗位。"1943年12月21日,常德保卫战后第18天,美国《纽约时报》用上述文字记录了废墟上的常德景象。

当年11月18日至12月3日,中国守军57师8000余名官兵面对装备精良的三万余名日军,苦守16昼夜,战至几乎弹尽粮绝仅余百人,重创日军五千余人,被当时的国民政府称为"常德大捷"。

"罗斯福曾向蒋介石仔细询问了常德守卫部队的番号和主将姓名,并在自己的备忘录上作了记录。"专门研究过这段历史的怀化学院罗玉明教授告诉记者,开罗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首脑听到常德保卫战的消息,无不表示欣慰。

西南"粮仓"屡遭空袭

"此一役对中国而言,是证明其士兵之作战能力;对其盟友而论,亦足证明中国虽处于极大困难之中,尤能渡过难关,击退敌人。"--美国《芝加哥太阳报》

街道上空空的商铺突然燃起大火,全城防空警报凄厉响起,瓦片上空传来"哒哒"的机枪扫射声。

在常德县城读书的贾家训熟练地边观察地形边穿梭于自家周边的大街小巷。在一堵倒塌的墙壁下,贾家训找到了弟弟,他的腿已被石块压住难以抽身,正哭个不停。

"飞机一旦阵形散开,那就说明它要开始扫射了。千万别往人多地方跑。"2005年6月23日,79岁的贾家训向记者回忆起了在常德躲避空袭的经历。

那次空袭,贾家训的弟弟在废墟中捡了一条命,可整个常德县城伤亡群众4000余人。之后,贾家训回到学校,发现课程中多了一门《战事常识》课,课程教给学生如何躲避空袭、预防毒气......

"为躲避空袭,每天大清早,商人和百姓吃完早饭就清理一些重要的物品,跑到郊区躲起来,等到一天的轰炸平息,下午5点多再回到城里做生意,直到晚上10点多钟。"

满大启时年19岁,对当时被称为"跑警报"的场面记忆清晰。

1943年,躲避空袭已成为常德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百姓们把钱、账薄等重要物件装在袋子里,从早到晚不离身地背着。这个袋子被人们叫做"警报袋"。

罗玉明教授认为,日军空袭常德是为发动常德会战作准备。当时的常德被称为中国的粮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常德成了拱卫西南大后方的屏障。他分析,"日军进攻常德,一方面是为了消灭第六战区主力,威胁重庆政权,牵制和破坏中、英、美三国军队反攻缅甸的计划;另一方面是觊觎滨湖地区的粮食,劫夺其物质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中国军队保住了常德这一战略要地,使中国入缅远征军无后顾之忧,打通了中印、中缅公路。"湖南文理学院政史系教授韩隆福这样看待这场战役的意义。

不愿流亡的百姓

"这里举目尽是烧焦的围墙、残破的砖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这个曾经有过16万人口的城里寻一未经摧残的东西,实在难乎其难。"--《纽约时报》

"我早就准备好了,只要鬼子进屋,我就一剪刀捅死他。"1943年11月,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手举剪刀,向前来劝其疏散出城的县警察大队分队长陈光圻表示不愿离家。

老人家的话让陈光圻感动,但他最后不得不强制老人撤离。

1943年11月,57师师长余程万根据形势判断,守城一战不可避免,民众没有必要作无谓的牺牲,于是跟常德县政府协商,将全城居民完全迁出。

现年84岁的老人陈光圻回忆,封城前几天,警察在城内逐一进行排查,如果夜里发现哪家有灯光,就用粉笔在门上画个记号,第二天派人劝说这户居民撤到城外。

除了转移民众,中国军队还把常德北门外的房屋拆倒,造成开阔地,便于射击。

57师170团副团长张庭林的勤务兵顾华江称,护城河浅的地方也被钉上了竹钉。

当地民众非常支持这场战役,许多人不愿置身事外。

陈光圻回忆,一位50多岁的老人主动和他联系替军队当船夫。因年纪大几乎遭拒,老人很不高兴地嚷嚷:"我水性好,不管上来多少鬼子,我都能把船搞翻,让他们到河里去喂王八!"

满大启一家接到撤离常德的通知后,全家老少9口人没有太多言语交流,默默地将衣物、被缛等简单打理,背上包袱便向斗姆湖方向流亡。一路上,难民队伍越走越大。

开战前一天夜里8点多,县长戴九峰带着秘书、保镖、伙夫等20多人开始了最后一批撤退。此时,常德城内不论白天还是晚上,街道上已经见不到百姓,"只有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的军用电话线"。

以颊撞颊的殊死战

"在这城墙的战斗,日渐惨烈,甚至好像在欧洲中世纪时代那样,以手格手,以颊撞颊作殊死的血战。"--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

11月18日,日军开始攻城并动用毒气,此时的常德城,火海毒雾,如同炼狱。

由于前线伤员不断,17岁的顾华江从勤务兵变成了一名卫生员。60年后,回忆这段经历,顾华江屏住气息,不断搜索尘封的记忆。

"弟兄们,我这个师长对不住大家,你们挂彩,连饭都吃不饱。"57师师长余程万知道城内粮食不足,一进卫生队包扎所便向伤员致歉。伤员们一脸激动,不知如何应答。

在包扎所外,余程万看到一间破房子里有4桶花生,便问,这个营养好,为什么不拿给伤员吃?有士兵回答:"进城前有命令,没有经过允许,谁也不能动民财民物。"余眼眶一下红了,说:"这都什么时候了,你们先煮给伤员们吃了,等把鬼子赶出去后,别忘了再来照价补钱就是。"

11月26日晚9时左右,日机向城内投下几十个照明弹,常德城如同白昼。一小时不到,日军枪炮如山崩地裂般地全面轰击,发起了总攻。当晚,总伤员人数高达400余人,卫生队彻夜忙个不停。第二天,敌人在30余架飞机掩护下,又向各阵地攻击,顾华江所在的包扎所侧房被炸毁。

11月29日,全城转入巷战,170团坚守常德南门,整整一天没来得及吃饭。卫生队决定给前线士兵送食物和水。顾华江挑了一担水,踏着废墟,躲着弹雨,赶到阵地时只剩了半桶水。

战士们急不可耐地舀水喝,另外两个卫生员把煮熟的花生逐个分给士兵,每人几把。战士们一个个手握手榴弹,左手把没去壳的花生往嘴里塞。

顾华江至今难忘这样一个镜头:有一个呆在坑里的兄弟受了伤,还没喝完水,看见敌人往上冲,手里又没有枪,只有手榴弹,只见他一声不响地握着两枚手榴弹,等一夥敌人冲上来离我们约20米远的时候,他拉开两根导火线,冲了上去,与四五个鬼子同归于尽。

至12月1日,守军终因力量悬殊,防线越来越收缩,除大西门、兴街口、水星楼、上南门外,全城所剩据点悉数被日军占领。顾华江和他的队友拆除了担架竹竿,将一边削尖,制成竹标枪,以备不时之需。

当晚12时许,日军偷偷架三架云梯准备爬城进攻水星楼,此地是全城最高点,一旦被攻下,57师师部就暴露在枪口下。

"我们守在城垛上,上来一个,对着脸刺一个,鬼子们哇哇叫着跌落下去,大都没了命。那一次,我们刺了12个鬼子。"62年过去了,顾华江回忆起这一幕,依然觉得十分解恨。

余程万"独活"

"人类的持久战争是有限度的,当战至最后的300将士,余程万将军决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报国于他日......假如连这少数人都不能生还,那么保卫常德的英勇事迹将随他们英勇的死友埋葬于废墟之下,泯灭而无闻于世。"--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84岁的老人吴荣凯在腿脚利索时,会从乡下步行20多里,到常德公墓坐坐。"跟战友谈谈心,和他们比,我幸福多了,"泪花在他的眼眶中打转。

常德保卫战打响时,吴荣凯是57师169团上尉书记。

负责传达团长柴意新的各项战斗命令。

在这场战斗中,57师师长余程万一战成名,著名作家、报人张恨水将余程万比做唐朝"安史之乱"时守雎阳(今商丘)的张巡,并在重庆《新民报》上赞扬余程万师长的固守。但战后,舆论对"全师阵亡何以独活"的质疑使余程万深感委屈。

当时身为团部机要员的吴荣凯回忆,1943年12月3日凌晨,余程万来到169团团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余程万要柴意新团长率仅剩兵力突围,与从德山方向赶来的援军会合。柴决意不从,理由是余是74军中将副军长兼57师师长,如果突围成功,再组织部队反攻有很强的号召力,其他部队可以服从指挥;另一个理由是,紧急关头部下应该掩护长官突围。

余程万最终同意了柴意新的建议。此时,柴意新以不再需要书记官传达军情为由,把吴荣凯推到第171团团长杜鼎全面前,让杜鼎全一定要把吴荣凯带出去。

"我哭着求柴团长把我留下,他就生气地说,我留下是拚命了啊,你还年轻不能留下,走吧!"这是吴荣凯最后一次听到柴团长的指令。

吴荣凯告别柴团长,从常德笔架城处强渡沅水,"抱住一根杉木柱头游到沅水南岸",上岸后向南急行,穿越一片棉花地才走出日军占领范围。而此时,柴意新率领剩余几十名官兵从北正街华镜玻璃厂方向向日军阵地发动猛冲,直至战死。

171团杜鼎团长战后回忆,攻入城中的日军在街巷中被中国军队的交织火网与果敢逆袭大量杀伤,尸体拥塞巷中,妨碍进攻,日军的后续部队则乘夜间突入,抢收尸体,清出道路。日军施放大量催泪与窒息性毒气,巷战中的日军也奉命大肆渗透纵火,全然不考虑可能危及到自身的进攻部队。

"倭冢"的由来

"坟地掘得太浅了。过道行人都得要把橘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尸的腐臭......"--《纽约时报》

"他说我年轻,他那时也才30出头,刚刚结婚7个多月。"

12月9日,吴荣凯随赶到的援军光复常德城,在打扫战场清理战友的遗体时发现了身中4弹的柴意新,柴是四川南充人,死后被追授为中将。被发现时全身军服已被鲜血渗透。

常德会战结束后,74军军部战炮营排长熊孝先回到常德城时,几乎看不到一间完整的房子,连瓦片也被烧成了红色,到处是尸体,大多数残缺不全,翻开瓦片就能看到断手断脚,空气中飘散着尸体的恶臭。此后一个多月,熊参与修建常德公墓,带人四处收集麻石条,把文庙前一只两米多高的石狮子一步步挪到公墓。

常德县长戴九峰回城后下令调集大批民工带着竹竿进城,用竹竿绑成担架抬尸。

陈光圻则负责掩埋日本人的尸体。

"当时,老百姓争抢着抬中国人的尸体,没人愿意抬日本人。大约十来天,战场才清理完毕。"陈光圻回忆,他们在大西门外的如意粉店后面挖坑,"民工们抬来一具死尸就在城门上画‘正'字,普通的士兵扔在一个大坑内,七八具高级军官的尸体被单独掩埋,这个地方后来称为‘倭冢'。"

公开资料显示,日军战后以"凄绝"形容常德保卫战,承认中国军队的抵抗,"堪为保卫上海战役后最激烈之一次"。

英雄已逝,家国在,英雄们自可瞑目;

后人不忘,家国兴,英雄们的精神将不朽!



来源:铁血论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