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陈凯歌和陈红的私生活(图)

发表:2009-07-19 13:0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随着电影《梅兰芳》的热映,陈凯歌与陈红再次成了关注热点。这并不是他们在事业上的首次合作,从《无极》到《梅兰芳》,都是陈凯歌担任导演、陈红担任制片人兼女演员,他们是一对鲜有的成功夫妻档。

图:与老婆孩子相濡以“墨”,是一种快乐……

有读者向我们来信提出,希望能看到陈凯歌和陈红夫妻在事业合作之外的故事。2008年11月,本刊特派记者终于联系上了这对繁忙的明星夫妻,去挖掘他俩事业之外的私人生活时光。随着采访的慢慢深入,我们发现陈凯歌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书法。他不仅自己喜欢书法,还带着太太陈红和两个儿子一起练书法。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书法爱好者陈凯歌的生活故事吧......

在太太的老家建个书斋

陈凯歌是个学院派,一口很棒的英语,爱看书,尤其喜欢看文言文体的东西,自己能写韵律标准的诗词歌赋。最大的爱好是练书法。陈红在嫁给陈凯歌,得知他有这个爱好后,也相当支持,满北京城帮他淘换好的笔墨纸砚。

陈红对这些东西并不内行,唯一知道的老字号就是荣宝斋,荣宝斋的东西是好,但价格也很好:一刀六尺净皮贡宣453块;李圭廷的五石漆墨110块钱一两,而且这一两并非50克,因为现在墨锭的重量沿用的是古代每斤十六两标准,每两只有31.2克......

就在陈凯歌尽兴地挥毫泼墨期间,大儿子陈雨昂和小儿子陈飞宇先后降临。因为两个儿子需要长期呆在美国,而陈凯歌和陈红的事业又在国内,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寄养在美国朋友家里,夫妻俩在国内打拼。

陈凯歌一直念叨着想买套大房子,辟出一个楼层来做书斋练字专用,陈红陪着他看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楼盘,都觉得太繁华喧嚣,缺少点儒雅的气氛。那年陈凯歌陪陈红回老家江西上饶祭祖,结果一眼就看中了一块前有池塘后有青山左右老树环绕的好地皮。这块地恰恰是陈红堂兄所有,家里人一打商量,这块地就变成了陈家女婿陈凯歌的宅基地,也不用他劳心劳力,亲戚们一呼百应,不到三个月,漂漂亮亮的三层小洋楼就竣工了,一楼是客厅、二楼是卧室、三楼就是陈凯歌的书斋。

经过上分线(上饶至分水关)永平段的人,只要留神路边的风景,就会在马路边的一片青山里,看到一幢红艳艳的瓦顶别墅。那幢别墅的主人,就是陈凯歌和陈红。

别的地方是亲戚们张罗,三楼是陈红亲力亲为打造:整个楼面被全部打通,120平米的挑高空间通畅豁达;地面是没有上漆抛光的船甲板,纹理粗糙得很显眼,透出一股浑然天成的味道;墙面只刷了白漆,素雅;没有吊顶,因为有半拉屋顶没有铺瓦顶,而是直接上了玻璃,阳光可以毫无遮拦地直接投射进来;灯具也摒弃西洋风格,清一色的古典宫灯,仿佛走进了博物院;书架和书案是黄杨木的,书架上摆的是专门从北京运来的陈凯歌心爱的线装古书,书案上铺开了净皮贡宣,边上的笔架上吊着一溜5支毛笔,旁边是墨锭和砚台,还有一壶用来研墨的新鲜山泉水。

那阵儿陈凯歌正好比较闲,于是在书斋定居了下来,很有点乐不思归。他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早上7点起床先到三楼泡一壶茶,喝得身上冒毛毛汗的时候下楼吃早饭,然后在楼下的树林里漫无目的地晃悠一两个小时,呼吸新鲜空气,10点左右回书斋开始写字,写到12点吃中饭;然后在书案边上的竹躺椅上睡个午觉,睡醒了,搬把椅子跟着从玻璃屋顶透进来的阳光跑,一边喝茶一边看一本随手抽出来的《聊斋志异》或是三言二拍,一直看到晚饭的点儿;吃完晚饭还要再写一会儿字,就寝的时间早晚取决于练字的兴趣浓淡,练得过瘾了,再仔仔细细把笔砚全都拾掇干净,这才回二楼结束这一天的生活。

三楼的书斋门口有一幅横匾,上书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真趣。这是陈凯歌有天跟陈红对酌到微醺的时候一时兴起,借着酒兴给自己的书斋提下的匾额。后来酒醒了,反而写不出那种狂放随意的味道了,于是好好装裱起来,安到了门斗上。

夫妻齐心,双笔合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陈凯歌在书斋流连忘返,陈红这个做太太的也经常上楼作陪,陈凯歌兴致高的时候就会忍不住点拨一二,这么一点拨,陈红也就慢慢上道,对文墨从不通变成了粗通。慢慢的,很多开头收尾的琐碎活儿就都被交给了陈红。

这些琐碎活儿具体说来就是对笔墨砚的保养。

每每陈凯歌换了新笔,开笔的活儿就是陈红的。新笔买回来之后必须以温水泡开,而且浸水的时间也特别有讲究,时间太短开笔不彻底,时间太长又会使笔根胶质化开,变成"掉毛笔"。

为了掌握开笔的时间,陈红可下了不少功夫,先买了十来支市面上便宜的大路货回来练手,这些毛笔发挥完作用后,陈红也就出师了----无他,唯手熟尔。但凡是陈红为陈凯歌开的笔,无一不是控制得恰到好处。

成了开笔高手后,陈红又发展成为了润笔高手。润笔也是写字前的必要工作,绝不可以一拿笔就沾墨写字,若不经润笔即书,毫毛经顿挫重按,会变得脆而易断,弹性不佳。必须先用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然后将笔倒挂,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十来分钟。

润笔之后,就是陈凯歌的练字时间,陈凯歌写字的时候,陈红也随时注意着陈凯歌的动作,一旦有陈凯歌用完搁在边上的笔,陈红就又有事情做了。因为写完字之后必须立即洗笔,墨汁有胶质,如果不马上洗掉,笔毫干后就会与墨、胶黏合,再用时就化不开了。

老是看陈凯歌练字,陈红慢慢也就受了影响,闲暇的时候,也会摊一张纸随心所欲地写写划划。没有陈凯歌那样的功底,陈红起先写的字有点惨不忍睹,陈凯歌看着陈红的大作,觉得脸上无光,索性就担任了陈红的书法老师,将自己这多年的书法心得一一相授。

根据陈红腕力不足手劲也不大,捏不住大笔的实际情况,陈凯歌最后帮太太确定了她练书法的主攻目标----蝇头小楷。陈凯歌自己是比较偏爱用大字楷行笔,写字的风格也以端正豪放为主,缺憾就是应付不了小笔,写小楷和小行是弱项。自己练不了的,正好适合太太练,将来夫妻俩双笔合璧,多般配。

陈凯歌专门托人从北京寄来一套碧云轩的蝇头小楷笔和一刀专练小楷的棉连宣纸,那阵儿,两人可谓是双宿双栖。在陈凯歌不遗余力地指点下,陈红很快就上道了,短短三个月,就能捏着极细的小楷笔写出黄豆大小的小楷,虽然距离蝇头还有点距离,但在现在这个年代,在女艺人里,绝对是独一份儿了。

随着陈红的小楷越来越漂亮,于是就有了跟陈凯歌同纸献艺的资格。家里的亲戚们都巴不得弄几张陈凯歌写的中堂,所以,陈凯歌用大楷或大行写完以后,落款的任务就交给了陈红,陈红捏着蝇头小楷笔,娟秀地落上日期和真趣书斋,陈凯歌再端正地盖上自己的书法专用印章。

后来拍摄《无极》的时候,片头的"无极"两个大字,就是陈凯歌的佳作,而随后的演职员表,则是陈红一挥而就的作品。

一家四口,行楷颜柳

随着儿子在美国长大,陈凯歌和陈红终于也在美国安下了自己的家。在美国买了房子后,新家里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要有个书斋的,只是,美国的书斋被设在了宽敞的地下室里----陈凯歌是个不喜欢雷同的男人,所以,既然国内的书斋在顶楼,那么美国的书斋就干脆安在地下,这才有截然不同的味道。

在美国的书斋里陪陈凯歌的,除了陈红还有两个儿子。因为当两个儿子开始握着铅笔学习写英语单词的时候,陈凯歌给他们预备的小号毛笔也正式上岗----在陈凯歌看来,毛笔书法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陈凯歌给儿子们准备好了临摹的描红绘本,上面铺上很薄的白纸,让他们从临摹入手。虽然只是最基本的发蒙描红,但陈凯歌的目光却早已放到了更远----给两个儿子的绘本,是不一样的,雨昂临摹的是颜体,飞宇专攻的是柳体,家里四口人,行楷颜柳,各有所长,互补互益,这比起四个人的字如一个模子拷出来的要有趣得多。

两个儿子慢慢练出了点模样后,每晚于是就有了新的集体活动......

一家四口吃完晚饭,一起步入地下室书斋,一人占据一张书案,陈凯歌随口吟出一首诗,于是便各自开始忙活。写完了,一字排开挂起来,大家坐在一起点评比较,挑出当晚公认写得最好的一幅保留下来,落选的其他三幅就塞进碎纸机。小孩子都是不服输的,为了尽可能多地留下自己的作品,一有空,不用陈凯歌监督,自己就主动去书斋练书法了。

这些变化是在陈凯歌意料之中的,他从不觉得教孩子练书法是一件很繁琐甚至需要使用强势手段的事情,因为只需要利用孩子的心态巧妙地安排,就让孩子自己比赛般地投入书法练习之中。一踏上通往地下室的楼梯,一股优雅的墨香若有若无地萦绕着,这种感觉,实在是非常满足和快乐。

儿子放假的时候,一家四口会在国内旅游,目的地并不是什么名胜景区,而是一些最负盛名的笔墨纸砚产地。好宣纸要经历108道工序,且历经百年不黄不蠹、好墨锭呵气可成墨、好砚台严冬不结冰的有关笔墨纸砚的故事已经彻底激起了两个孩子对这些古老好玩意的兴趣,他们最盼望的,就是想去这些好东西的原产地,看看、瞧瞧、找找有没有最适合自己用的笔墨纸砚。

雨昂写过这么一篇日记,名字叫《看宣纸》:在宣城泾县的一家宣纸作坊参观,作坊内工匠正在水泥砌成的池子里用竹帘抄纸,满池的青檀和稻草配成的纸料加了杨桃藤汁等药料,雪白一片,工匠手持竹帘熟练地将竹帘荡入池中,再轻轻抄起,屋外用水作动力的木碓反复舂捣青檀皮料之声,有如远古的鼓声在耳边身前伴奏,工坊内高二丈长十数丈晒纸炕墙内燃起火来,工坊内漫起一片纸浆的清香......

而在肇庆市东部烂柯山的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两个儿子几乎是一寸一寸地搜索自己眼前的地面,不时在地上翻找挖掘,希望能翻出一块自己中意的砚石。虽然最后没什么收获,只能遗憾地随手捡了两块普通的砚石,但经过当地匠人的一番雕琢后,一块做成了蝴蝶状,另一块做成了兰花状,两个儿子也爱得不得了,从此以后这两块砚台就成了他们的专宠,谁也不让动,视若拱璧。

就这样,书法从一种爱好变成了陈凯歌一家的一种生活习惯,跟吃饭一样,少了就觉得心里缺点什么。《梅兰芳》拍摄了16个月,可就在这16个月的繁忙与忙碌中,每天晚上,在陈凯歌的房间里,夫妻俩依然会铺上一张好宣纸,合作写上一幅字,依然是老规矩,陈凯歌写大行大楷,陈红补蝇头小楷。

在剧组,陈凯歌隔几天就会收到一封美国寄来的航空信件,虽然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但夫妻俩和两个儿子依然保持着原始的书信往来的联系,而这些书信,也全都是毛笔写就。夫妻俩共执一支朱笔,在儿子写得好的部位加上红圈,再给他们寄回去,当作是对书法作业的点评。

将书法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变成家里人人参与的兴趣活动,练出一笔好字、陶冶自身身心的同时,提升了修养,也增进了感情,且更显出一股书香门第的雅致味道,很好----酒香茶香不如墨香......




来源:《意林》杂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