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发放"国民消费券"的做法在世界上并不新鲜,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曾经采用过这种方法来刺激消费,以阻止经济下滑。但是,即使在发达国家,这种普遍发放消费券的做法刺激经济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而且有不少副作用。
消费券难以刺激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并不是一个针对消费不足的真正原因的解决办法。通常,消费者不愿意消费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对收入的预期低下。由于这种未来收入的没有信心,他们便通过增加储蓄来防患未来。如果不解决普通民众对收入预期的这种悲观态度,单靠发放国民消费券是无法提高大多数民众的消费倾向的。这是因为一次性的"天外横财"是不会进入绝大多数普通工薪领取者的消费考虑的。他们通常只会根据那些能给他们的长期收入带来变化的因素来决定自己的消费水平。而在长期收入预期不变的情况下,他们不大可能轻易改变当前的消费水平。
蒙代尔等人认为,只要规定消费券的最后消费期限就能够强迫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用光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就能解决老百姓拿到了消费券也不消费的弊端,从而达到真正提高消费、刺激经济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也只是政策制定者们的一厢情愿。因为老百姓很可能利用消费券来维持他们当期的消费,从而将原本用于当期消费的现金储蓄起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替代效应"。不同于政府直接投资,消费毕竟是一个个体性行为,在一个中央政府与数以十亿计的个体消费者的市场博弈中,这个政府是永远无法取胜的。
发放消费券的方法在发达国家有弊端,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它的实行就更有问题。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两千多美元,但是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的两极化远远超过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以中国的近邻日本为例,用于衡量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基尼指数在日本为零点三左右;而在中国则为零点四七左右。有人用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解释这种分配结构的差别,那完全是强词夺理。因为即使在经济起飞阶段,日本的基尼指数远远比当今的中国为低。
在收入分配如此不公平下采用平均发放的方式来发放"国民消费券",显然十分不公正。因为对中国的富人们而言,他们从国民收入中获取的份额已经大大超出了合理的范围。更何况他们的收入水平也根本不是他们的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不会受消费券发放的影响。反之,如果有选择的发放消费券,不仅会大幅度增加发放消费券的成本,而且那也就不成其为所谓的"国民消费券"了。
在中国发放"国民消费券"并非一个好办法,同时中国又的确需要提高消费。但是提高消费所需要的却不是发放那种显示政府恩惠的消费券,而是认真地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让普通工薪阶层能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占有应得的份额,从而提高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与发放"国民消费券"的政策建议相比,一个相对合理且有效的刺激当期消费的政策应该是:增大低收入民众,尤其是长期被剥夺权利的农村居民的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基础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缓解他们对未来的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RFA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