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大接访”搞成“大排场”

发表:2008-07-23 11: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大接访”成了时下媒体频频使用之词,成了不少地方官乐此不疲的时髦语言。媒体报道,发生6·28事件的贵州瓮安县新调整的县委决定从7月11日起至10月底,每月开展二次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县委书记带头,县级领导干部参加,直接面对群众,亲自接待来访。
 
显然,瓮安县方面对“大接访”是经过一番筹备的。人们看到,“请老百姓讲实话,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条幅醒目地拉在“大接访”现场。据悉,“全县城乡至少有四五百名群众手持材料在排队等待县委书记接访,场面十分热烈”。

笔者在称赞瓮安县领导为老百姓讲实话而拉开“大接访”举措的同时,心中也顿生几屡疑团:“大接访”热烈场面说明了什么?排了一个小时队伍才被工作人员登记领了号牌等候接访又说明了什么?在屡屡疑团背后,不能嗅出“大接访”味道:有点“大排场”。

应该说,“大接访”不是瓮安的专利,点击“大接访”三个字,就会跃出上万条信息。翻阅各地“大接访”报道均有或是当地一把手亲自出面接访,或是当 地同一天几级联动接访并都很热闹的特点。不能说,“大接访”没有一点好处,确也在接访中听到来自基层的声音,处理了一些问题。然而,“大排场”的“大接访 ”就值得研究。比如,像瓮安新任县委书记那样,面对四五百人的等候,他一个人如何接访完?

人们知道,找领导反映问题的公众一般是不愿选择轰轰烈烈的场面,尤其是不愿在媒体聚光灯下进行的。而不少复杂问题的信访能解决,也决不是依托“大 排场”气氛催化的。时下公众反映某些老问题,常常又与某些基层官员作风和私心杂念扯在一起的,因而更需要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密室”。而“大排场”接 访场面似乎与信访公众这种意愿相违。

那么,为何在“大接访”中某些官员喜欢“大排场”?个中原因恐怕也是不言而明:作一番包装宣传。诚然,领导干部接访进行必要的宣传,对于帮助公众 克服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坚定通过正常程序进行信访的信心也不无裨益。但是,一旦染上“大排场”意识,那么,其效果非但有限,有时候还会惹出负面效应。其 实,解决公众信访难的问题,更重要更有效的是形成机制,使有疑团的公众能有地方投诉,使每宗投诉都有结果。只有落实制度措施、持之以恒、真抓实干,其效果 就会很显着。假若把当地“一把手”出面并有声势浩大的场面视为“大接访”的话,笔者认为,那些静悄悄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一个一个问题加以解决的“小接访” 恐怕更有效,也更受公众欢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