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环境媒体交流系列(一)媒体环境中起义

发表:2007-10-05 04:2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两岸NGO往来密切,但环保记者的交流可说前所未见!今年9月,大陆环保记者首度应邀来台,展开为期十天的交流,他们在台湾从北到南,走访了7个县市,接触环境在经济发展下所呈现的真实面,这场交流让外界看到两岸媒体在「环境起义」的过程中,有着相似的脉络!现今则朝着各自的目标前进,但不变的是媒体人在环境资讯揭露中的坚持。

『老百姓当时跟我反应说我们吃的水没法儿吃了,还有空气污染,他们吃饭不敢在室外吃饭!因为在室外吃弄不好空中会掉下来灰尘。』山西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晋瑛谈到他采访中国临汾环境新闻时的景况,位于山西的古城临汾,过去称「花果城」,满城果香,但从 1980年代开始,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口令下,临汾境内焦化厂、炼铁厂林立,带给地方莫大的发展,造就山西购房大户闻名全中国,但荣景背后,随之而来的是 2004年起临汾连续3年名列中国污染城市之首。

晋瑛来自山西,对这些感触特别多,工厂老板赚钱买房不稀奇,但别处的有钱人是置产,山西购房群体则是举家「异地而居」,逃离这天空布满黑色粉尘的城市,不过,这是有钱人的作为,那没钱的百姓该怎么办呢?

过去数十年间,台湾的「经济奇迹」与中国「改革开放」促成地方快速发展,也让两岸人民享受物质生活的满足,当大家荷包满满后,才想起田间成群飞舞的昆虫、潺潺小溪中漫游的鱼群上哪儿去了!在这过程中,媒体扮演着资讯的引导者,也有机会成为环境保护的关键影响者,于是两岸首次的媒体环境交流在2007年 9月展开。

◎首度两岸环保媒体交流踏上台湾土地
 
9月7日,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市的六位环保记者降落台湾桃园机场,头一回踏上台湾土地,他们立即感受到两岸环境落差,南方农村报记者江华说:『从台湾海峡渐渐的接近台北时,我没有看到台北市上空一个像灰灰的空气的盖子,这显然说台北的空气是好的。』台北人常抱怨的空气,没想到在大陆人士的眼中竟还算乾净!

放下行李,大陆记者第一站直奔台北的后花园-阳明山。

看着台湾生态工作假期的志工在渡假与环境保护结合中,享受为环境贡献的成就感,大陆记者们也跟着穿上湿地工作服「青蛙装」,走进生态池与大夥一块儿移除妨害水池生态的外来种,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同时也是天津绿色之友秘书长孙艳君说,中国环保活动多要由媒体带动,民众环保意识处于萌芽阶段,中外对话记者王冬莹对台湾民众在环保上的热情印象深刻,但相反地中国人已习惯污染的环境了,她说:『(中国人)他已经习惯了,他已经觉得好像新鲜的空气只是在电视里看到,现在只是发达国家享受的,我们享受不到的。』

◎对于环境公害两岸媒体纷纷起义

新鲜的空气在中国竟成了奢侈品!面对排山倒海的环境议题,两岸媒体角色如何扮演?回顾台湾,80年代环保意识兴起,当时记者带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台湾资深媒体人杨宪宏回忆,28年前台湾还是戒严时期,记者追踪环境报导会被情治人员约谈,上街头抗议污染的民众被称作暴民,他当时是联合报记者,揭发水库上游盖学校影响水源事件,不过,由于该校校长是国民党中常委,政商关系良好,导致该报导无法刊出,最后才突破了困难,让消息上报,保住了水源!他说:『我说总统有多特别啊?你也没有自己的水库,你也要喝这个水,媒体居然不去报导这个你不是很荒谬吗?主管就为了这个事情写了一个长篇大论给我们(报社) 董事长,当时是王惕吾也是国民党中常委,看完了以后他批几个大字说,有证据就写,我们就干了。』

与台湾戒严时期相似,目前大陆记者揭发环境新闻不时会遭遇到人身安全问题,香港文汇报上海办事处主任章子峰提到,大陆有一家名为「三点水」的供水商,主要提供中小学生饮用水,审批16个单位全部通过,最后却让学生喝出了病,于是记者暗访发现水源竟在驻军化粪池边,但记者不幸被军方发现,扣留了一天一夜,最后是报社主管打电话给军方,记者才放了出来,不过也因此揭露这项消息,孩子喝的水,终于得到了保障。

◎真相不能报大陆媒体无奈

不过,揭发公害的风险也不是人人都能冒,否则就成了地方政府的绊脚石!大陆环保记者只能依寻报社订定的「生存之道」,一位不愿公布姓名的中国媒体人说:『在大陆做记者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大陆干上一年你就会了解,听到一些消息就知道这个稿子肯定是做不出来,有些记者知道登不出来,还会努力去做,但(稿子)最后还给总编给枪毙掉,这种情况很多啦!每个(大陆)记者都有这样的经验。』

但第一线的记者也不是省油的灯,心里早有「变通」,该名记者表示,像重庆钉子户事件,就是地方记者怕得罪政府不敢写出真相,于是匿名把消息往互联网一贴,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变成全国瞩目的大新闻。

◎中国环境报导媒体团结力道大

中国南方农村报记者江华,长年从事调查报导,多年来走过中国大江南北,现场目击三峡大坝对生态的冲击,揭发中国许多土地环境问题,冒着被黑道追杀的风险坚持做对的事,十多年的采访经验告诉他,大陆媒体发言空间正在扩大,串联的力量不容小觑,例如厦门PX厂污染事件就获得媒体大量关注、国际皆知,江华说:『大陆媒体很多人越来越意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悖论以及它应该解决的问题,不断有人在呼吁改善环境,竟然不能做为一个掌握手术刀的医生,我觉得大陆媒体,一个人说话声音小,十个人说话声音就大了一点,我觉得这是媒体在进步的现实。』

清华大学王俊秀教授自1991年起几乎年年赴大陆进行环保交流,对于大陆媒体在环境报导上的深入与进步相当称许,王教授认为大陆媒体与台湾相似,都是环境保护上不可缺少的一环,他说:『(大陆)媒体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应该对他们有所期许,如果他们(中国) 领导人说一声,底下会改,但要说服领导人,这种机会不太多,但是你说服媒体,有机会,所以环保民主运动应该在大陆要被推动,因为那跟政治无关。』

◎台湾新媒体发展公民环境记者活跃

如今台湾走向民主,媒体十分活跃,不能报的新闻才真是「新闻」,但资深媒体人杨宪宏认为,令人担忧的反而是,台湾媒体不喜欢研究型的深度报导,记者无法处理复杂的环保议题,报导内容走向八卦。

的确!为了因应这样的情况,关切环境议题的民众纷纷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媒体,分享讯息,形成一股由下而上的网路「公民媒体」浪潮,像2006年12月马尔他籍货轮在苏澳港漏油事件,商业媒体报导热潮过后,中央大学学生陈星宏持续在个人部落格用照片和文字记录这场生态浩劫,感动许多网友,也让社会持续关注漏油事件,曾是媒体人的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讲师陈顺孝说:『(公民媒体)碰到社运议题一起去支持绿党,一起去支持乐生,因为我们可以预期长远的发展,网路媒体持早会超越传统大众媒体。』
 
如同大陆环保记者所言,一个人说话声音小,十个人声音就大了,中国有越来越多媒体关注环境议题,而台湾也有许多公民记者在网路部落格上坚持环保理念,在对的路上前行,相同的是大家在环境资讯揭露中的坚持,永远未完,待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央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