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再提一个战略目标 能挽中国经济颓势?(图)

发表:2024-06-26 19:5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9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分析指市场经济、西方支持才是中国经济解方。
分析指市场经济、西方支持才是中国经济解方。(图片来源:Fred Dufour - Pool/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6月26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称,面向经济主战场,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但中国经济前景堪忧,分析指市场经济、西方支持才是中国经济解方。

习近平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全文发布的习近平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提了十次“科技强国”,声称:“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习近平仍强调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发展。

习近平也提到了其关注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过,习近平也承认中国产业体系的薄弱,要“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习近平在中共三中全会前又提出战略目标,引起舆论关注。

据自由亚洲电台6月26日报道,旅美财经学者程晓农提到,原来三中全会前,习近平想通过投入一万亿人民币拉动经济,但是近期经济数据显示这个梦想破灭,但是,中共不会承认这个现实,会继续讲空话。去年9月,习近平在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今年两会国务院工作报告也列为十大任务之首,但是,接连遭受欧美西方国家提高关税制裁。“不存在只要开三中全会一切都会好,没有那事情。习近平为中共大型会议前准备的‘献礼’,效果还是零。”

中国独立金融学者贺江兵认为:“中国方向搞错了。”首先在外部形势方面,跟美国与西方搞好关系,这是主体、大是大非的方向。既要反美又要占美国的便宜怎么可能?另外就是市场的改革要向着市场方向去,过去三、四十年中国是往市场靠近才获得的经济发展,不能拿过去改革的成果,来反对过去的改革。“一是市场经济、一是西方支持,中国靠这两支柱获得经济成果,又反对这两个支柱,那不是自掘坟墓?就算再努力、口号再响、措施再多,那也就是舍本逐末。”

两个中国经济现实

中国地方政府已要求多家企业补缴税款,其中最远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税款,突显在经济复苏不平衡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对资金的需求。

多家上市公司近几个月在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称,已收到政府要求补缴数千万元(人民币,下同)的税款,并警告投资者,这可能会影响公司收益。

根据中国官媒央广网,维维股份6月13日发布公告,原控股子公司湖北枝江酒业因未按规定的申报期限对1994年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的消费税进行纳税申报,被相关部门要求补缴税款逾8500万元。

维维股份公告发出后,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一时间“税务倒查30年”的声音四起。

据中国官媒《上海证券报》报道,湖北宜昌当地有关部门称,此次对枝江酒业下发《税务事项通知书》,系审计部门发现枝江酒业前期有税款欠缴,税务部门按照程序正常追缴。

除了维维股份,华林证券、博汇、藏格矿业和北大医药都曾发表过类似公告。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楼市低迷导致土地出让收入大减,中国地方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增收压力。它们的负债已经居高不下,进一步提高杠杆率的能力受限,迫使中央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不仅如此,根据中国媒体统计,超过20个省份出现了“警税合成作战中心”,以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但这些新设机构中“作战”一词引发焦虑,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也公开表示,以“作战”思维处理税务问题,不利于提升民营经济信心。

据BBC中文6月24日报道,一位从事向东南亚机电出口的中国商人表示,现在国内需求上不来,“主要做国内市场的难一些,利润很薄,随便补个税、罚个款,不如直接关门了”。

此外,令民营企业惶恐不安的还有“时间上的不确定因素”,上述商人表示,他在20年前曾经在国内从事过基建工程,“那个时候啥都乱着来,如果真要查那么久,个体老板们可能都有问题,再加上滞纳金,那不敢想象”。

从全国层面来看,今年政府财政确实面临困难。一方面是税收减少,6月24日,中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912亿元,同比下降2.8%,在高速发展数十年的中国较为少见;但另一方面,支出却在增加,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359亿元,同比增长3.4%。

“政府没钱了”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卖地收入的减少。

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147亿元,同比下降6.7%,相比2020年的高峰几乎“腰斩”,即便对比疫情前的水平,也仅有当时的三分之二。

然而,地方政府极为依赖土地收入,以贵州省会贵阳为例,其2021年财政总收入976.15亿元,卖地收入631亿元,占比为65%。

由于债务问题,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早前发布报告称,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1不变,但将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此外,穆迪还把18家中国企业和8家中国银行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至“负面”。企业名单上有13家央企及其子公司、两家地方国企及子公司,以及三家民营企业,包括阿里巴巴和腾讯。银行名单上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和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穆迪给出的主要理由有地方债过高,使政府刺激经济的财力下降;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使中期经济受到影响;而这两者也互相影响,因为房地产下行对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带来较大冲击。去年土地出让收入占中国地方财政收入的37%左右。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