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的智慧

发表:2006-07-21 21:4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庸”概念在孔子以前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中庸”二字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恐怕是最高尚了,但民间缺少此德已经很久了。关于中庸的丰富思想在子思编写的《中庸》一书中有详尽的阐述。

不偏向一端的称之为“中”,坚持不变的叫做“庸”。子程子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就因为“中”是正道,所以不偏。“过”与“不及”都是偏的。“庸者,天下之定理。”因为庸是天下之定理,所以是不变的、不易的,不易的东西是长久在人间的,长久的东西又是“平常的”,所以庸是平常的。中庸是天下的正道,天下的定理,所以孔子认为它是高尚的道德,也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中庸》记载,子路曾向孔子请教“强”,孔子反问他是问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抑或是他自己认为的“强”。孔子说:“用宽宥与顺和来教诲人,遭到无由的侮辱而能忍让包容,安之若素,这就是南方的‘强’,是君子之道;披着铠甲,拿着武器,即使奋战到死也无怨无悔,这就是北方的‘强’,是勇武者之道。君子能与人和平融洽的相处,而不是随波逐流,这叫做‘强’;中庸而不偏不倚,这叫做‘强’”。可见,血气之勇并不是真正的‘强’,能包容万事万物而出污泥不染,才是真正的‘强’。孔子提醒君子要把握中庸思想,抑止血气之刚勇,培养包容万物的气度。

法轮大法创始人李洪志先生说:“孔子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讲的修炼。但是他的东西也使中国人受益了。中庸思想能使人处于不败之地。因为物极必反,达到顶峰的时候可能就要回落。所以求“中”,永远处于中间状态。我不上,比下边还有余,永远处于不败。什么事情做得太绝对了,就会走向反面。”

圣人舜执政时能征询别人的意见,即使是浅白的话,也要仔细揣摩对方的意思;同时又能把别人的错误与过失隐藏起来,表扬对方正确的意见;最后将众人不同的意见中和起来,执其两端而取其中,然后施行下去。所以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慧啊!”

中庸之道,不但是执政者所需的智慧,也是不同阶层每个人做人所需的智慧,其实对修炼者也是有助益的。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